◎探访《红高粱》之红高粱⑤ 招了800高密群众演员

11.11.2014  19:07

五莲县诗人刘鹏买了两套《莫言全集》。游人纷纷与莫言二哥管谟欣(右四)合影留念。◎探访《红高粱》之红高粱④ 孙家口伏击战  《红高粱》中打鬼子的重头戏,是在高密市夏庄镇孙家口村的青纱桥拍摄的。

   

  扮演土匪的王修法(左)、李兆华。

   

  五莲县诗人刘鹏买了两套《莫言全集》。

   

  游人纷纷与莫言二哥管谟欣(右四)合影留念。

   

   

  拍这部电视剧时,剧组共招用了803名高密群众演员,其中496人最终上了场,共参加演出5400场。
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大栏村村民栾加合是群众演员的组织协调者。拍这部电视剧时,除栾加合外,他还有10位亲属当了群众演员,包括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弟弟。栾加合在剧中演过多个角色,其中一个是在日本鬼子强逼老百姓踩倒高粱修公路时,他演一个赶马车的。栾加合说,马车经过鬼子的岗哨时,他勒住马缰绳,马因此有点受惊。在试镜时,栾加合对受惊的马骂了句:“狗日的!”这个地方本来没有栾加合的台词,可他临时加了这句台词后,导演直接喊过了,试镜变成了真拍。
高密市醴泉街道办事处葛家村村民王修法原来在一家企业干管理人员,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因为拍《红高粱》,便跑来当群众演员,一天演出费用才七八十元钱。王修法说,他当群众演员不是为了挣钱。高密市夏庄镇蒋家园村村民李兆华把自家的酒店扔给妻子打理,一直跟着剧组当群众演员。他说:“东北乡接这个大戏,百年不遇。我作为东北乡人,说什么也要参加。

 

相关链接之①莫言故居


莫言的老家在高密市东北乡平安庄村,他的故居在村北面,靠胶河南堤也就二十米。
与两年前莫言刚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的故居有了些变化。原来围墙四周,是莫言九十多岁的老父亲种的黄豆,今年可能因游人多的缘故没再种。原来的南墙是用树枝插成的篱笆墙,鸡可以轻松地从篱笆空里钻进院子里。现在,篱笆墙变成了土墙。莫言的二哥管谟欣说,篱笆墙倒了,才垒起土墙。
故居老屋内,除多了几张《红高粱》剧照等照片外,别的没什么变化。变化最大的是院子,原来莫言老父亲在院子里种着胡萝卜,现在院子虽然还是土的,可早被游人踩成了硬地。院子里摆卖着莫言的书和高密民俗特色物品,游人围着不大的院子和房子转一圈后,便买些东西,以作纪念。五莲县诗人刘鹏和3位亲朋,一起开着车来到这里。他说:我离莫言老家这么近,又是搞文学的,怎么可以不来看看?
在莫言故居,一位当地的游人说,东北乡有个说法:长河一拐弯,必定出大官;河流拐弯处,必有贵人住。胶河在莫言故居西边确实有个拐弯。不过住在这个拐弯处的村民,不止莫言一家。
管谟欣说,他小的时候,每到下大雨,就和莫言趴在自家北窗边,看着胶河的河水,担心河水流出来,淹了他们的家。

相关链接之② 丰收的东北乡


记者在高密东北乡采访时,当地秋收已近尾声,村里村外,到处是晾晒的金灿灿的玉米。
谭家村离孙家口只有二三里地,这个村的村民谭桂芬家今年种了10亩玉米,平均亩产1400多斤(上图)。她说,这样丰收的年景多年不遇。因为丰收,她满脸笑容。
在莫言故居西边的一小片杨树林下,平安庄村今年76岁的村民万书斋坐在一块废弃的磨盘上抽烟(右下图)。老人说,平安庄村和周边村没什么差别,年轻人进城打工,老年人留在家里种地。说到今年的大丰收,老人感慨很多:“今年村里一个种粮大户收的粮食,能赶上以前生产队时期一个小队收的。” 
老人说,1967年以前,胶河河道窄、河坝低,雨水大了,河水就冲出河道,淹了村子,淹了庄稼。“那些年,收不收全在天。”因为低洼受涝,一亩地能有二三百斤玉米的收成,那时就算好年景了。“今年不好的地块,玉米亩产也得过千斤。”老人说。
老人说,现在一般村民过的日子,也比以前当地一般地主过得好。“冰箱里有肉有鱼,想吃啥做啥,以前的地主哪有这个福气?”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