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高考:79年状元少关注 2010年职校流行

09.06.2015  17:11
记者近日采访高考,发现家长们对高考的期冀一如既往,这也很容易理解,考入名校意味着更多更好的机会。

  高考是人生中一处重要的转折点,但并不代表着一切。记者近日采访高考,发现家长们对高考的期冀一如既往,这也很容易理解,考入名校意味着更多更好的机会。但实际上,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记者采访了多名往届考生,了解他们的成功与挫折,不难发现,高考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但在之后的学习、工作中,个人的努力与机遇,更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胜不骄、败不馁,才是人生旅途的平坦之径,才是事业常青的重要保障。

   文科状元历经三次人生转折

  人物:刘学政

  高考时间:1979年

  1979年,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刘学政以青岛文科状元、全省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再次回想起当年的高考,刘学政仍旧有颇多感触。

  “那个年代,高考状元哪有现在这么高的关注度,只有自己很兴奋,感觉给父母、给全家人争了脸。”刘学政说,当年高考完全是出于学生自愿,并不像现在读了高中就只有参加高考一条路,很多同学都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就业,考生和家长们的心态也与当下完全不同。“很放松,就当平时的一次普通考试。”因为是恢复高考的第三年,谁也不知道高考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

  转眼大学毕业了,刘学政被分配到山东大学当老师,在当时这是一个无限光荣、让人羡慕的职业,然而刘学政历来是一个“活跃分子”,一心要到社会上闯闯,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特殊经历,之后的3次“跳槽”都让人大为吃惊。

  1986年,刘学政辞掉了大学老师的职业,回到青岛成为了 《青岛日报》的一名编辑。1986年,青岛市第一次采取公开招聘方式选拔干部,刘学政又通过自荐报名参加招聘,并被列入了干部人才库。1997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刘学政再次作出了让人惊讶的举动,放弃了公务员的身份,“下海”加入文康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职业律师。一晃又是20年,如今的刘学政不仅是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同时也兼任着青岛市律师协会以及市人大代表等职务。

  再次回想36年前的那个夏天,刘学政向记者透露说,当年之所以选择法律专业,跟年轻时的一些梦想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他很喜欢文学,一心想着写一本小说,报考专业时,他琢磨着将来当律师可以接触很多人和故事,对他的创作之路会有很多帮助。尽管当年的选择和如今的文学梦没有了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他依旧怀念着当时的理想。

  刘学政说,现在社会的评价体系已经和30多年前不一样了,高考成绩对于学生的意义的确不一样了,能考入名牌大学对于考生们的价值也不一样,因此高考越发像一座“独木桥”。“当然也并非只有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职业,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不同的道路,但学习知识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刘学政说,无论如何,学习是必要的,因为社会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高考是途径不是结果

  人物:张涛

  高考时间:1997年

  张涛对于高考前夜是这样的描述的:

  1997年7月6日,傍晚空气的燥热和屋外一张一弛的蝉鸣将大战前的气氛渲染到极致,美味入口寡然无味,莫名烦躁。母亲关切地叮嘱:别慌,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好!姐姐在那头早已经将考试专用铅笔削好了好几支,橡皮也是新的。哥哥面授机宜,两年前的紧张如今在他不屑的脸上踪迹全无。

  1997年7月7日清晨,天空竟然零零星星落起了小雨,一下子将闷热驱散,心情稍平静一些。母亲独自念叨:今年好天啊,老天照顾了这帮孩子!赶考路上,我只能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久违的风声驱散了考前的压抑。教室里,讲台上摆好了凉白开,老师早已在小桶内放置了降温的冰块,风扇将清凉送到教室的每一角落。

  铃声响了,我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第一场考试顺利结束。

  对于当时的高考经历,张涛还是历历在目。

  他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第一天高考结束他们没有问一句和考试有关的内容。

  母亲说:晚上吃什么菜啊?父亲说:教室里风扇好用吧?突然觉得夕阳是那样亲切,晚风吹来丝丝凉意,高考第一夜,睡得如此踏实。

  “后几场考试我发挥了自己的正常水平。填报志愿时,我遵循父母意愿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医、师抉择间选择从医。近20载过去了,经历了这么多的我终于明白: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一个选择,不代表结束。然而,没有梦想,不去努力,不经胜败,人生不算完整。”张涛说。

  张涛是个怀旧的人,他说,高考时曾用过的那支2B铅笔陪他经历了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和各种职场考试,这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就被浓缩在一支越用越短的铅笔之上。蓦然回首,回忆那个酷热难当的七月,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梦想、激情、拼搏、热血,记忆中永难磨灭。“结果不重要,努力了就会赢在当下。”张涛说。

   高考落榜成就“武状元

  人物:张浩

  高考时间:2004年

  高考落幕了,有些人因高考走上大学路,也有人虽高考失利但仍走出精彩人生。如今张浩回忆起11年前的那场考试,可以很淡定地说:“高考,只是人生一段经历,仅此而已!

  当年,张浩的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高考失利对他来说,在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2004年,来自河北的张浩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发挥失误,同时在填报志愿时出了点问题,导致名落孙山,最终与大学无缘。“那时太贪玩了,没有好好学习,没考上大学,当时还是挺失落的。”张浩说,高考结束后他就窝在家里,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后来在亲朋的劝解下,他自己也想通了,没考上大学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选择到青岛的一家高职院校就读,毕业后应聘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从事汽车零部件装配工作。由于在工作中,张浩能吃苦,善于钻研,如今他已是这个工种的“佼佼者”,去年还获得了青岛市技能大赛的状元。

  “高考不是唯一出路,可以凭手艺吃饭嘛。”张浩现在想来,当年考入大学的同学,也不一定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有出来做生意的,最终未能圆大学梦的他,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高考是一次筛选,并不是说落选的人就低人一等,只要梦想在,终点就不会变。”张浩说,无论学什么,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要力求做到最好,正是这样的精神让他成就了技能状元的称号。

   把技师班当成“读研

  人物:李雪骏

  高考时间:2010年

  从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到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学生,李雪骏对这个转变一直很坦然,他说经历了很多艰辛,自己才找到应该走的人生路,“我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社会有用,对自己未来负责,才是我的人生目标。”李雪骏选择到技工学校学习技术,在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他对自己的选择很有信心,似乎已经看到两年后的光明。

  “我去年毕业,在苏州工作了半年,做仓管,距离自己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很遥远,工作并不算好,底薪只有1500元。”李雪骏告诉记者,工作很辛苦,每天搬运货物就五六吨,而与同学联系时,发现他们的工作都不错,收入远高于自己,“心里还是有些不甘心的,但却找不到改变自己的路。”李雪骏谦虚地说,自己的高考成绩在东营老家算得上中上游,只可惜上大学的时候并没有把握好,过度放松了自己的学习,导致错失了一次次好机会。

  李雪骏将大学生技师班学习视为“读研”,别人考研学的是做实验,自己则是把实训车间当成了实验室,学习各种机电自动化专业的操作技术,“我曾经失落过一段时间,但失落并不能解决我的现实难题,应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李雪骏表示,自己现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将机电专业的电路接线、故障排查、元件运行等操作全学会,就意味着毕业后有一份好工作,在青岛市技师学院的大学生技师班里,每个“回炉”的大学生,都是抱着这个同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