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改革:从“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
18.12.2014 14:58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恢复高考30多年来,这一影响着、改变了亿万人命运的考试,走到了改革的又一个关键路口。教育部16日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标志着以高考改革为核心的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离现实更进一步。
聚焦五大变化 自主选择,计入高考成绩的科目可6选3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允许文理兼修、文理兼选。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淡化分数,成绩分不同等级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一般分为5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省份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具体比例由各省份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不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各科考试在高中3年分散进行 为了防止严重偏科,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所有科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具体考试组织方式可以多样。 新政策要求学校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 同一科目可2次考,已选科目可更换 新政策明确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同时要求各省份提前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的报名时间、开考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方式等,便于学校安排教学及学生报名考试。 综合素质评价明确5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 为保障公平公正,新政策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程序——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学校要进行公示,相关教师要签字确认。每个省份都要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化平台,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置于省内百姓监督之下。>> 从“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 文理不再分科,打破一年一考,考试可以自选,综合素质招生,废除“自招联考”……相比往年“着重修正”的教育改革,2014年“27岁”的高考制度迎来“深度革命”,针对“一考定终身”“只见分不见人”“招生腐败”等积弊的改革开始“破冰”。>> 高考改革节奏加快,从“冷冰冰的分”走向“活生生的人”。 先说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方向是既覆盖高中所学全部科目、又给考生留出自主选择计入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的空间;既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又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同一科目两次考试及更换已选考科目的机会。无疑,对于学校,这是一种压力——必须开齐丰富多彩的课程,将育人的方向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对于学生,这是一种空间——在达到所有科目的基本要求之后,可精心于特长学科,发挥所长,个性发展,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的制度设计,更会帮助学生减少焦虑,改变那种“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性,缓解沉重压力。 再说综合素质评价。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兼顾其中,并尽可能量化,这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可以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可谓重大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提供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可能;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所在。>> 专家支招政策落地 综合素质评价难量化 这是一个难点,涉及到对一个人的评价。能不能把一个人各方面,所谓的综合素质用指标量化,一直是有争论的。尽管我们过去十几、二十年很多领域都搞指标的测评,但是实际上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 ——于长江 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 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尚不均衡,为了增加综合素质评价的适应性,这个系统必须是易变通的,便于不同地区和学校因地制宜,满足地区差异性的需求。 综合素质评价一旦被参考,大家最为担心的就是真实性和公平性。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公示、质疑和审核机制,杜绝弄虚作假行为,确保记录的真实客观。 ——王殿军 要推进录取制度的改革 如果仅有考试评价改革,而没有录取制度的改革,取得的效果难以乐观。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核心的是要推进录取制度的改革,要让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体现,要让学生测试能够更综合地评价学生。大学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招生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系统成绩,中学综合表现,还有大学的面试考察,进行多元评价,才能摆脱现在这种格局,给学生们选择的空间。否则初衷不错的改革,最终都可能会被集中录取制度所削减掉。 ——熊丙奇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18.12.2014 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