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2013年7月,鲁东大学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学分制人才培养和收费改革试点高校。一年多来,学校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全面落实学业导师制度,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对学分制改革工作的组织与制度保障
为明确学分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学校发布了《鲁东大学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对全面深化学分制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成立了由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负责人组成的“深化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实施和推进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针对学分制改革,先后研究制定了《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分制学生选课管理办法》、《学分制学生学业指导教师工作暂行办法》和《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为全面实施学分制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开展学分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各专业根据学分制改革需要,着力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即:进一步丰富应用性专业方向,合理压缩必修课程学分比例、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据统计,在全校75个本科专业中,有34个专业搭建了12个大类平台,共设置专业方向186个。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平均比为77:23,基本达到1/4,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7%,略高于1/4。全校提供总学分数为17228,是要求学分12617的1.4倍,学科选修课程提供总学分12024,是要求学分1297的9.3倍,专业方向课程提供总学分2447,是要求学分1308的1.9倍,合计为5.6倍。从目前情况看,新版培养方案课程数量丰富,学分结构设计合理,可以为学生选修课程、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空间,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色也明显增强,基本符合学分制改革要求,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奠定了较好基础。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同步启动了新版“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这将为今后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有序化和实效性奠定基础。
三、大力推进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现个性化培养特色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要坚持应用性人才培养方向不动摇,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把100%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本领域基本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利用好学分制试点机遇,鼓励、支持20%-30%的学生跨专业、跨学院修读课程(双学位),尤其鼓励和支持学生文理结合、理工结合,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要积极推动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教师的实验室,随老师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素养,培养一批(10%)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学生。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学校制订了《鲁东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了跨专业修课、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工作。经过学院的充分论证和学校研究, 23个专业可以举办双专业、双学位教育。目前,各专业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招生录取工作。截止到本学期,全校有11个专业765名学生参加双专业、双学位学习,较好地改善了我校人才培养的结构。
目前,学校正在研究制定《鲁东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以期进一步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
四、聘用高水平应用型兼职教师,充分发挥校外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根据《鲁东大学应用型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学校充分发挥校外人才资源,组织开展校外应用型兼职教师聘任工作。近年来,先后聘请127名地方、企业或行业的高管和应用型、开发型人员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相对稳定、专兼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全面落实学业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
学业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一种辅助制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研究制订了《鲁东大学学生学业指导教师工作暂行办法》,2014年,在2014级新生中全面开展学生学业导师选聘工作,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业指导。(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