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奔波鲁青藏 搭起爱心之家的“老志愿者”

13.10.2016  17:12

  百姓说,他是“提案大王”。他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和常委14来。单独撰写提案143和其他委员联明提案30余份。

  记者说,他是“最牛评论员”。他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媒体的采访,近十年来年均接受各级各类媒体采访300次左右,又是一天最多接受过7家媒体采访,为多家媒体义务担任评论员,为弱势群体代言献策。

  爱人说,他是“老学究”。他每天坐着公交车开会、出差,不吸烟不喝酒,不投资不置房,家里有事他不急,学生有难、百姓有难,他比谁都积极。

  学生说,他是“老父亲”。总在最困难的时候,给自己鼓励和帮助。

  他说,“我只是一名教师,只是为了学生,做了一个老师该做的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委员,参政议政是自己的分内事。”

  他是邓相超,年过六旬,他执著奔波于青藏高原和贫困学生之间。十年来,他带领学生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资助500多名贫困学生,搭起一个连结鲁、青、藏贫困学生与志愿者、企业家的爱心之家。

   为了学生,他开启了一个“宏大梦想”

  2005年冬天的一天,几个学生走进了邓相超教授的办公室,说想成立一个资助青藏高原贫困学生的社团,在青海建一所希望小学,希望他能担任指导老师。学生有求必应,是邓相超教授的一贯作风。可是,建一所希望小学至少需要几十万,仅凭几个学生的热情,怎么能完成这一宏大梦想呢?

  面对正神采飞扬描述美好梦想的几个学生,作为一名有着30年从教经验的老教授,邓相超深知年轻人的梦想,万万不能打击。只有鼓励和帮助,才是真正的让学生自立成才。于是,他爽快的答应了学生的要求,那一天,他成了一个空想社团的指导老师。说是指导老师,其实更像一个家长,从指导社团起名、成立到每一次志愿者活动,邓教授都事必躬亲,他成了社团里,最年长的志愿者。

  在邓相超教授的带领下,山东建筑大学保护黄河源协会正式成立。以帮青海贫困地区建立新学校,资助贫困学生为目标,邓相超教授开始带领学生们走上了募捐之路。每逢周末,他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社区、中小学举行募捐活动,他还一次次帮助同学们进企业、进单位举行慈善活动,为青海贫困学生奔走募捐。

  2006年5月,经过了半年的时间募集,邓相超和学生志愿者为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的贫困学生募集到5万册图书和1万多件冬衣,他带领学生来到了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将这些课本送到了贫困学生手里。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次行动,改变了邓相超平静的生活。

   生死之旅,改变他平静的生活

  这注定是一次生死相交的旅程。社团帮扶的青海果洛州玛多县,海拔4500米,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县城之一,气候条件十分恶劣。2006年5月,青藏高原还是天寒地冻,玛多县夜里气温能达到零下14度,西宁到玛多的这段路还是冰封大地。但是为了能捕捉到高原孩子最真实的生活场景,邓教授还是带着学生冒着危险出发了。当时,50岁的邓相超,患有严重的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身体条件完全不允许上高原。他的高原反应也是最厉害的,头疼欲裂、难以呼吸,甚至呕吐不止,但是他还是坚持到达了玛多县。

  可没想到,就是这一次抵达,才是一个梦想的开始。当地学生们的生活条件超乎邓教授和志愿者的想象。修建于50年代的校舍昏暗而潮湿,屋顶的木头都已腐烂,残缺的学校院墙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几个大字,显得十分幽默而又刺眼。昏暗的教室里,潮湿阴冷,四肢不全的课桌椅差不多可以占到一半,孩子们三三两两的挤在与他们的身材并不相称的硕大椅子上,冻得瑟瑟发抖。邓教授将募集来的旧棉衣发放到孩子手中,他们兴奋极了,一个个晶莹透彻的眸子闪闪发光,连连说“谢谢谢谢”。就在那一刻,邓相超下定决心,一定要和学生们一起,多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事。

   不能再来,他接连食言终圆梦

  “邓教授,您的爱心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您这样的年龄和身体,千万不能再来了。”

  “没问题,我以后只在山东募捐,以后只让我们学生们来。”

  临走前,面对玛多县中心医院医生的千叮咛万嘱咐,邓教授连连答应。可是,这位向来信守承诺的教授食言了,而且,不只是一次食言。4000米的高原,十年,他竟然闯了7次,如今61岁高龄了,他竟然还在一直去。

  每一次去,对于邓教授来说,都是一次生死炼狱。2008年,当他和志愿者的车队经过海拔4800米的巴颜喀拉山口时,暴雪来袭,邓教授的高原反应突然加重。大家纷纷劝说邓教授立即撤回,邓教授止住了大家的行动,坚持继续前行。他对学生说,“我每次都说我是最后一次来了,可是我总是忍不住。因为每一次来这里,我都觉得内心得到了一次净化,让我的灵魂得到了重生。”其实,他心里明白,面对这些困难,他其实是所有学生志愿者的精神支柱,如果他退缩了,他的学生便会少一份力量。

  从2005年到2016年,邓相超和学生们一直奔走在公益的路上。平日里,他指导学生进行募捐。每年暑假,他都会和学生们一起去青海的希望小学统计学生资料,看望孩子。在学生中间,他是精神支柱,更是一个爱说爱笑的“最老志愿者”。这十年,除了上课,在学校担任副院长职务外,邓教授还担任着山东省政府参事,同时还是多家媒体的评论员,每年都要接受大量媒体的采访。但是再忙,他都不会耽搁志愿者的活动,他会亲自指导学生们做每一项工作,他会不断鼓励失去信心的学生志愿者。逢着机会,他就向周围的朋友介绍青海贫困学校的情况,哪怕是政协会议,他都不忘向其他政协委员推荐一番公益事业。

  正是这样一份执著,感动了很多的爱心人士。在邓教授和学生志愿者的呼吁下,山东建筑大学保护黄河源协会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西部志愿学生公益社团之一,志愿者人数超过了2000人。

  2008年,他们建起了全国第一所以大学生名义修建的希望小学——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秋智乡大学生思源希望小学。

  10年来,他们在青海省果玉树州、果洛州、民和县等多所小学资助贫困学生500多名。

  他们的事迹也逐渐受到认可,保护黄河源协会两次入选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他的学生还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十佳杰出志愿者。

   只为学生,他创办新公益平台

  随着公益活动的开展,邓教授有了更加深刻的发现:从山东建筑大学保护黄河源协会这一公益社团毕业的学生,有的进入了中国重汽、海信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等大的企事业单位工作,有的考入公务员、西部志愿计划,有的考上了挪威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的博士。邓教授总结发现,这些从事过志愿活动的学生,逐渐成为了同年级、同专业的佼佼者。他开始更加清晰的意识到,这项公益活动,不仅仅是对西部贫困学生的帮助,而是一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好平台,他开始有了更深刻的思索和研究。从2012年,邓相超教授开始筹划成立“wei公益之家”公益平台,通过建立平台,搭起了西部贫困学生、学生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三方的爱心之家,创建了“1+1+1”资助贫困学生的新模式。

  在这个平台里,每一个受助学生都有统一的编号,一旦确立结成对子,将意味着资助人要对受助人长达十年的不间断帮助。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也有统一编号,他们根据时间、金钱的不同特长,共同资助一位贫困学生。平台负责统计和分享志愿们的爱心行动进展,并且,督促和鼓励他们,完成每月的资助计划。

  2013年7月,平台正式上线。邓教授又带队到位于中尼边界,有着中国最偏远小学之称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乃龙小学收集和统计学生资料。这一平台刚上线2个月,就吸引了5000多名爱心人士加入。

  邓相超教授夫妇从日喀则聂拉木县乃龙乡中心小学一回到济南,便为该小学二年级(开学后升三年级)全班的同学购买了衣服:女装9套,男装17套,寄到班主任手里。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