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为何不敢“开镰”
早收小麦水分大,无地晾晒
6月10日,天抹黑时响起了雷声。“千万不要下冰雹、刮大风”,石兴无连忙拿起手机查看天气预报。这两年的夏收,他每天都这样“提心吊胆”。
石兴无是邹平禾茂种粮合作社请来的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种粮土地达到2100亩。眼下,邹平多数农户已开始抢收小麦,但合作社却迟迟不敢“开镰”。石兴无说,由于合作社种植面积太大,早收小麦水分大没地方晾晒,只能等到小麦晚熟期再收割,到时直接卖给粮食经销商。
省供销社合作指导处处长肖锡章说,小麦熟分为乳熟、蜡熟和晚熟三个阶段,蜡熟期含水量在20%-30%之间,此时收割产量和品质最有保证。晚熟阶段由于过于干燥,麦粒容易脱落,亩均或减产10%左右。但眼下由于粮食收购、加工企业也鲜有配干燥机械的,只收含水量低一些的小麦。
最要命的是遇到恶劣天气。虽然我省在气象地理上属中温干燥区,正常年份收获季节干燥少雨,但10年中往往有一两年发生连阴雨天气,一旦遇上,损失难以弥补。“我们这里有一个种粮大户,有一年赶上大风天,麦子全倒伏了,损失惨重,大户的妻子因此喝了农药。”桓台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信宝说。
记者在各地采访发现,不仅是小麦,干燥期达一个月的玉米对干燥机械需求更迫切。邹平的种粮大户郭念通经营了800多亩土地,去年修了3亩水泥地晒70多万斤粮食,“玉米卖给西王集团,对方要求较高,因为霉变我们损失了4万多。”
成本难题需从产业链条上弥补
据统计,山东省因粮食晾晒不及时、晾晒不当等因素,造成虫害、鼠害、霉变、发芽等,每年大约损失粮食45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5%。
“原来说起机械化干燥,我们还觉得很遥远,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现在看已经迫在眉睫了。”石兴无干过多年的基层农技站站长,他认为当下粮食干燥机械化发展严重滞后。
走进邹平全泉农机合作社的粮食仓库,王允泉经营的2000亩小麦已经完成干燥,随手一扬,几无沙土等杂质。全泉农机合作社还全托管土地5000多亩,提供从种到收机械作业服务。新上的烘干机,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烘干服务。
“单纯靠干燥机械搞经营,肯定是亏本的”,王允泉购置的6台烘干机,总共花了100多万,配套的炉子、场地等辅助设施也花了100多万。他坦言干燥机械投入巨大,只能从其它环节补齐。
王信宝也持相同的看法。产粮大县桓台只有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大型粮食烘干塔,总共花费200多万才运转起来。去年,博信公司为当地种粮大户烘干玉米1万多亩。不过,机器的每年使用时间只有一个半月,折旧费高达20万元。之所以敢花大价钱,是因为博信公司经营链条长,涉及良种繁育、农资销售和粮食仓储物流等。
省农机局提供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4596.6万吨,其中规模化种粮主体生产约600万吨。据测算,仅规模化种粮主体生产的粮食就需近3000台粮食干燥机械,但现在全省仅有1000台左右。
今年,我省确定每年安排4000万元资金,在全省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其中把粮食干燥机械研发作为重中之重,今年确定实施的52个研发创新项目中,粮食干燥机械研发项目达到15个,占项目总数的29%,补助资金达1000万元,占年度补助资金总额的四分之一。
我省粮食干燥机械生产企业已经超过10家,5种型号投入批量生产,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但目前移动式干燥机械较少,农民用机难。把70万斤粮食运到4公里外的晾晒场,邹平明集镇种粮大户郭念通得花1万元。因此,即便听说孙镇镇全泉合作社上了烘干设备,他也不敢用。“除了运输费,烘干费也不少,种粮食利润太薄啊。”
此外,肖锡章表示,建设一处功能完备的为农服务中心约占地20亩,尽管相关部门将晾晒场、粮食烘干设施用地明确为配套设施用地,但是粮食干燥机械用地难以通过审批,用地难成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干燥机械化的突出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