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经济区加快壮大
黄河三角洲被誉为我国“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充分发挥该地区潜力,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为主题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根据《规划》要求,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主线,旨在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规划》实施7年来,黄三角经济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16年黄三角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81.6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81%,已经成为山东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双轮驱动——
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黄三角经济区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作为地区优势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制造、交通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现代物流及生态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壮大,区域内主营业务收入30亿—100亿元的企业超过40家,过百亿元的达到24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7.9:63:29.1调整至2016年的7.2:53.8:39。
现代农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快速发展。黄三角经济区围绕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现代水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对良种繁育研发平台、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以及生态养殖、畜产品活体储备基地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
依托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黄三角经济区农业产业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据了解,截至目前,区域内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约1300家,冬枣、金丝小枣栽培面积超过200万亩、鲜枣产量占全省85%以上;设立了“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和“中国昌邑生姜价格指数”两个全国性指数,建立了全国唯一的蔬菜分子育种平台、蔬菜年销量超过600万吨;高档肉类品牌山东黑牛规模养殖场(区)超过170处,10万头山东黑牛养殖基地基本建成,标准化饲养比重达到90%以上;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超过80万亩、年产值达15亿元,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莱州市建成省级以上良种繁育科技平台14家、“种业硅谷”雏形初显,“登海661”刷新全国十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
作为我国重大的农业科技工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小麦亩产创造了千斤记录,为盐碱地实现“吨粮田”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6年底,工程示范面积达到104万亩,粮食平均单产790公斤以上,总产量超过7亿公斤,亩平均净收益350元。
黄三角经济区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加速发展,石油装备等优势产业实现快速转型升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6年,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95.2亿元,是2009年的2.63倍,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目前,黄三角经济区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集中度最高、科研能力最强的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研发制造、内外贸一体的产业体系完善,产值占全国45%以上。油田专用车、电动汽车、汽车刹车片在全国同行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汽车刹车片年产销量达3000万套,生产能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在浩浩荡荡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一批名牌企业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起来。山东金麒麟集团汽车刹车片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0%,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加快发展,泰山牌体育器材占全国竞技体育器材9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器材生产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人造草坪生产基地和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重要器材供应商。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潍坊生物基产业集群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支持的全国3个城市之一,滨州轻质高强合金新材料基地被列为全省首批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莱州新能源电池隔膜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飞地经济——
探索未利用地新开发模式
在经济发展普遍面临资源有限、用地不足的情况下,作为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的开发成为破解困境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黄三角经济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而且黄河冲积自然造地和防潮体系建设造地每年仍在持续增加。
据了解,《规划》实施以来,黄三角经济区积极创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模式,印发实施了《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制定了省级土地指标交易平台建设方案,截至目前,共实施47个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完成开发面积超过50万亩,有效增加了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为区域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黄三角经济区还积极探索异地补充耕地指标新途径,共调剂约6万亩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指标,支持了青岛市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
在探索未利用地开发模式方面,东营和滨州的做法值得借鉴。东营市加强与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先后引进了正大集团、正邦集团等涉农企业,实施100万头生猪养殖和100万亩农业种植重点工程,实现了未利用地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双赢。滨州市积极落实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使用未利用地进行项目建设,推动魏桥集团、创新集团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北海经济开发区。
黄三角经济区还积极采用“飞地经济”模式,提高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能力。据了解,“飞地经济”有利于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
庆云县与天津红桥区合作共建的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北方首个异地共建的开发区和“飞地经济”试验区,目前已进驻企业超过35家,积极打造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千亿元级经济园区。
潍坊市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县(市、区)在滨海开发区建设专属产业园区,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市里配套、县区受益”的政策,目前14个“飞地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5万亩,一期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
乐陵市与青岛保税港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5.46平方公里土地共同打造青岛保税港区德州功能区,实现了青岛保税港区功能向内陆延伸。
多管齐下——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作为两大主线之一,生态文明保护一直是黄三角经济区建设坚持的原则。目前,该区核心保护区面积达到778万亩,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建成自然保护区6处,总面积329.4万亩,其中国家级2处;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5处,其中国家级6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为了系统开展流域综合治理,黄三角经济区建立了跨区域河流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目前,区内17条省控河流的22个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较2009年分别改善了48%、67%,省控重点河流水质稳定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海河流域治污连续5次在国家考核中名列第一位。
为了保护湿地这一重要的环境资本,黄三角经济区开展了滨海湿地生态整治修复等工程,区内破损岸线治理率超过80%。自2010年以来,黄三角经济区在黄河调水调沙期间进行生态补水,断流34年的刁口河流路重新恢复过流,有效遏制了黄河口北部地区湿地生态的退化,修复湿地35万亩。另外,还加快了沿南水北调干线和沿黄河水系生态建设,东营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已完成18万亩,刁口河湿地面积增加6.8万亩;滨州新建万亩以上生态林场7处。
在“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和生态市县建设的倡议下,黄三角经济区生态建设成绩显著。东营市被评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滨州市生态工程建设经验得到国家林业局推广,庆云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省首个“碳汇造林基地”,莱州市成为全国唯一通过“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验收的县级市,寿光市被授予“国家生态市”称号。
黄三角经济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得了国家的认可。东营市被批准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完成了300多万平方米示范项目的评审认定,每年可节约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0万吨。滨州鲁北集团是全国首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创建了海水“一水多用”、清洁发电与盐碱联产等4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资源利用率超过95%,清洁能源利用率超过85%,创造的“多产业共生紧密型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循环经济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