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迁建 破解世纪难题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经济欠发达的菏泽市调研,专门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共同探讨扶贫开发和加快发展的良策。2008年5月,习近平视察山东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总书记牵挂的黄河滩区迁建这一民生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出台《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顶层设计,统筹施策,着力解决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难题,补齐社会保障短板,让60多万黄河滩区群众受益
黄河滩区,是黄河拥抱大海之前,留给中华大地最后一个难题。
雄壮的母亲河奔腾5464公里,滋养了752000平方千米土地,同时也出了好几道世纪考题和世界难题:高沙、悬河、改道……黄河滔滔一路向东,进入山东段后从菏泽市东明县始,自东营市垦利区终,黄河滩区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26个县(市、区),居住人口60多万人,他们频受黄泛之苦,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受限。
60多万人的民生大事,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坐标上。时光纵轴看,自大舜开始人类几千年治河史艰苦卓绝而又硕果累累,“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黄河滩区的这一状况必须成为历史;全国横轴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蹄疾步稳,胜利就在眼前,黄河滩区就成为脱贫大棋局中必然重点考量的棋子。
省委书记刘家义强调,绝不能让滩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这是对群众的承诺,是干事创业的担当,也是基于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成果而应有的自信。
60万滩区群众盼安居 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
这是山东花鼓戏的一句唱词。在黄河滩区,花鼓戏的流行带着令人心酸的历史必然:一来洪水,很多人家就到邻村甚至更远的地方要饭,为了要得多点,还要编一段唱词,唱一段花鼓。
1855年,黄河于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经淮河入海的黄河,自此夺山东省内的大清河入海,黄河下游开始经受洪灾之苦,一晃就是百年,成了世纪难题。
在黄河河槽和防汛大堤之间的滩区,既要发挥行洪、滞洪的作用,又要承载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旦洪水来袭,不仅淹没庄稼,更毁坏房屋,给滩区群众带来灭顶之灾。据统计,从1855年到1938年,黄河在山东行水83年,其中就有57年发生决溢灾害,可谓三年两决。这57年里,山东累计有966县(次)受灾。
黄河滩区的干部和群众对于洪水记忆犹新。一位老人,一辈子盖了七次房,筑台建房仿佛就是为了准备下一次被冲毁,冲毁之后最大的动力便是再一次筑台建房,以此轮回往复,难以逃脱这一轮回。在滩区,受了洪灾就要出门唱戏要饭,敲锣放鞭炮往往是洪水来了发出的求救信号,有人还专门买船用来救援……
受历史、自然等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滩区成为了社会民生发展的“洼地”。黄河滩区大部分群众把全部积蓄用在了建房上,安居成为当地群众最大的期盼。有些即使住进了新房,没有产业支撑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很难脱贫。有些群众虽然收入达到贫困线以上,但住房安全问题没有解决,肯定也不能算脱贫。此外,滩区“行路难、浇地难、吃水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5年底,滩区内有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82个,贫困人口4.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涉及滩区迁建任务的17个县,滩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山东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山东确定,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黄河滩区脱贫有了新的历史方位。
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黄河滩区作为全省较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滩区脱贫成为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战。
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必须打赢的攻坚之战
“滩区的群众太苦了!”
一位菏泽的干部,面对汛期黄河滔滔的洪水,看着星星点点分布着的村台,犹如一座座孤岛,曾经长跪不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那时候汛期一到,干部所能做的就是撑着破木船,挨家挨户救援;那时候,群众所能做的就是攒钱,以土筑台,期望以高度拼得过洪水。
这是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局限。这种局面不应该发生在今天。
放眼全国,两个百年的目标清晰而笃定,新发展理念让认识全面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滚滚向前;纵观山东,经济总量迈过6.7万亿大关,新旧动能转换激发新活力,发展来到了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
我们有了比以往更为有利的条件,也必将拥有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担当。
今年8月1日,《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规划》制定了滩区外迁、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五种安置方式,滩区的脱贫迁建有了规划,群众的生活改善有了盼头。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省计划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滩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滩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形成滩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位于黄河滩区的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一座座二层小楼平地而起,周边5个自然村5000多名村民陆续搬到这里。这个航空母舰级别的村台建好后,高4米、占地800亩,能够抵御黄河花园口每秒12370立方米流量的洪水。
曾经盖过七次房子的村民刘永彩感慨万千:“往后就是淹死、砸死也不盖了。活了一辈子,就干了种地、盖房两件事,一辈子穷在房子上了。”
滩区脱贫迁建,并不是只“迁”或只“建”,而是一项统筹考虑搬迁安置、经济发展、就业创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系统工作,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底线。”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这是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山东的回答铿锵有力。2016年,全省现行标准下151.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年度战役首战告捷。按照计划,山东确定,将在2018年完成脱贫任务。其中,2016—2017年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第三年全部兜底完成,后两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全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