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撑起农民钱袋子

02.07.2017  06:33

  “1个大棚5万3千个菌包,种植4个月最少能收入5万钱……”在位于重庆市永川区的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食用菌种植大户曹继岗给他的“小蘑菇”算了一笔经济账。

  据了解,从2015年至今,因种植蘑菇致富的曹继岗已带动附近何埂镇狮子村的20户村民组建家庭农场,帮助了3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只算种蘑菇这一项,村民的年收入就超过10万元。

  

  永川区农委副主任张超在介绍园区蘑菇种植情况。光明网记者 邱晓琴/摄

  循环农业——

  蘑菇丰收,废料养鱼

  曹继岗是一位“70后”,四川泸州人,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已经种菇28年。曾经,他也同乡一样离开家乡,外出打拼。漂泊的20多年中,他先后在江苏、贵州、重庆等地建立秀珍菇基地。

  直到2014年,他在得知永川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打造食用菌基地后,便来到了这里,在何埂镇长丰村流转了100亩土地,种起了秀珍菇,仅一季,他就收获了300余吨。

  曹继岗有何致富经?种菇技巧又是什么?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他的养菇大棚。与棚外高温形成鲜明反差,棚内气温适中,空气流通,农民们从容地忙碌着。

  

  农户种植蘑菇的家庭农场。光明网记者 邱晓琴/摄

  “与传统农业不同,我的菇棚都是标准化的温控厂房,这里安装有大功率空调,用温度可以调节蘑菇的生长周期。”曹继岗谈到,他的大棚一年可出菇两季,温度调节下,蘑菇产量更多。

  其实,在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像曹继岗这样积极探索的养菇大户还有不少。在这里,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到袋栽1亿袋,年产食用菌5万吨,产值达5.2亿元,成为重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永川区农委副主任张超介绍,农业循环经济已在园区积极推进。“我们推广了稻-菌、菜-菌、林-菌、桑菌等生态循环农业经营模式,利用食用菌整选后剩余的废菇养殖生态鱼,并注册了‘蘑菇鱼’品牌,利用废菌包发酵还田改土,改造茶叶、水果基地……”

  永川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按照永川区规划,到2020年,全区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2亿袋,总产量达到10万吨,总产值10亿元。当前,永川人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

  帮扶农户——

  2000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曹继岗等养殖大户富了,他们也承担起带动村民致富的重任。

  

  家庭农场内的蘑菇长势喜人。光明网记者 邱晓琴/摄

  张超提到,近几年,永川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已引进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16家、食用菌合作组织28个,家庭农场、大户107户,并通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模式,带动培育了117户家庭农场发展食用菌产业,解决农民就地从业2000余人。

  据了解,在这些家庭农场中,有20户农户在曹继岗的生产基地种菇,他们均来自附近的何埂镇狮子村。曹继岗把经流转得来的土地返租给村民,并向大家提供菌包、生产技术,农民负责管理。

  “1个菌包上架后可采摘7次,每年可种植两季。扣除场地租金、菌袋成本等,每个农户年纯收入10万元,整个种植过程农民零成本、零风险。”曹继岗坦言,他只收菌包的成本价,即5毛钱。

  村民增收了,生活改善了。在家门口就业,驱使更多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回归农业。但如今这个农业已面目一新,它让村民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数字正在减少。

  

  刚刚采摘的蘑菇一筐落着一筐。光明网记者 邱晓琴/摄

  “1+1+5>10,这个目标我们实现了。”张超解释,这个目标即1个农业企业带动1个家庭农场,种植5万袋秀珍菇,农户平均获得超过10万元收入。

  当前,在写有农户姓名的钢架大棚里,秀珍菇、双孢菇、大球盖菇、猴头菇等长势喜人,村民们正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编辑:李傲然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