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日夜 七张面孔——“8·12”爆炸抢险救援人物素描

20.08.2015  16:42

  图为8月15日,消防队员穿着防化服在现场作业。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是一张张普普通通的面孔,隐藏在消防盔、防化面罩、护士帽之下。脱下制服,他们在人群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共同闪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12日深夜,一声巨响,击穿了滨海新区宁静的夜空,一场灾难轰然降临,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随即开始。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与难以预料的灾情对抗,为生命奋战。 原来那张普通的脸,在火光的映照下,在浓烟的衬托下,在无影灯的照射中,或坚毅、或严肃、或焦急,他们与凡人无异,但他们是凡人英雄!

  在刚刚过去的七个昼夜中,我们选出七张面孔,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份平凡而伟大的光荣。

  翟磊“火再大也要进去救火救人,这是我们消防员的使命”

  天津市保税区公安消防支队天保大道中队消防员翟磊至今无法相信,几天前有说有笑的战友,竟与他天人永隔了。

  记者看到他时,翟磊眼神有些迷茫,瘦长的脸上仍有爆炸造成的伤口。显然,他还没有从恐惧与悲伤中走出来。

  12日夜,翟磊所在的中队接到命令后,派出16人、三台车作为增援力量前往事故现场。翟磊在二号车,负责供水。

  “现场火势很大,烟都是直直地向天上飘。”翟磊回忆说。

  就在前方作战车的消防队员等待上级部门进一步指令时,火场的第一次爆炸突然发生。未及思考,第二声爆炸随即响起……

  “要进去救人,要看火场情况。”翟磊本能地跑进去,却发现消防车里一个人也没有。

  现场突然有人高呼救命,翟磊看到一个满脸鲜血的中年男子,他背上男子一口气往外走了200多米,将其安置到一个消防车上。

  此刻,爆炸现场的浓烟让翟磊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他已体力不支,但仍再一次走进火场。因为还有一位躺倒在地的老人等待救援。随后,翟磊和这位老人一起被送往 医院

  因为爆炸冲击波,翟磊的呼吸道和肺部被严重灼伤,目前正在天津滨海新区泰达 医院 接受治疗。翟磊所在中队的消防车悉数报废,4名消防队员牺牲,1人失联。提起战友,翟磊的眼泪禁不住又掉了下来,“火再大也要进去救火救人,这是我们消防员的使命”。

  陈伟轩“我知道危险品着火的后果,但作为警察关键时刻就要冲进去”

  重伤的陈伟轩躺在 医院 的病床上,气色已慢慢恢复,但帅气刚毅的脸上,仍扫不去那份失去战友的悲伤。

  天津港公安局跃进路派出所与爆炸事发现场只隔一条马路,瑞海公司就在他们的管辖地界。

  接到火灾报警电话后,民警陈伟轩与同事立即赶往现场,发现火场四周有不少群众围观,凭借多年工作经验,陈伟轩意识到危险品仓库失火的后果,马上上前劝群众离开现场。可是围观群众从这边劝走,又从另一边围了上去,陈伟轩又赶过去继续劝说。

  这时,第一次爆炸发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把所有人推了出去,陈伟轩摇晃着站起来,继续往里面走。

  这时又发生了第二次更大的爆炸,陈伟轩立即失去了意识。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夹在两个集装箱中,右脚血肉模糊。

  陈伟轩挣扎着爬出集装箱堆,发现不远处有辆货车受损,爬过去才发现,司机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陈伟轩找到司机的手机,先打电话报警,然后才通知队友自己负伤,需要救助。

  记者在 医院 见到陈伟轩时,他双耳耳膜穿孔,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右脚脚背皮肤全部被掀翻,伤情十分严重。经过抢救,他的右脚脚趾被全部切除。

  “我知道危险品着火的后果,但作为警察关键时刻就要冲进去。”陈伟轩说。

  范若炎“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这就是医卫工作者的责任”

  离爆炸事故中心最近、受损程度最重的海港城小区,占地4万多平方米,有44栋高层住宅,居住了3100多户、8000余人,距事故现场最短约600米。事故中该小区有2人遇难,住宅门窗基本被损坏,家具、电器也受损,房间内一片狼藉。

  不幸的是,爆炸发生当晚,泰达 医院 骨科医生范若炎和母亲就住在这里;幸运的是,爱人怀孕休假,回到了丈母娘家。

  惊恐,是范若炎对那个晚上的全部回忆。

  “第二声爆炸把窗口都冲破了,屋里大门已经变形,打不开。10分钟后不知是谁在外面帮忙,我才跑出来,背着我母亲下楼,一路走到 医院 ,已经是13日凌晨1点了。”范若炎说。

  范若炎到 医院 立刻投入到伤员的救治工作中,母亲说胸部疼痛,他也只是让同事帮忙送点水。第二天检查才得知,范若炎的母亲三根肋骨骨折,血气胸,现在已经住院治疗。

  “房子住不了了,我们成了‘难民医生’。”但范若炎现在没有时间去流泪,他满脸疲惫,已经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台手术。

  “我们也没什么可抱怨的,这就是医生的责任。”

  赵鹏“作为一名军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必须能够冲得上去、拿得下来”

  16日,30岁的赵鹏作为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队化验室的化验员兼司机,和战友们一起进入火灾爆炸的核心区采集水土样本进行分析。这是爆炸以来首次有人进入爆炸核心点取样。

  年轻的赵鹏有些老成,每次接到任务从来都是扭头就去执行。这次的任务是对爆炸中心点形成的大水坑进行采样。

  “大得超出我的想象。”隔着护目镜,赵鹏眼前这个发黄而浑浊的大水坑散发着凶险的气息,身边不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爆炸声。

  脚下一滑,赵鹏踉跄着稳住了自己的重心。原来,由于水坑旁的土壤早被炸得松碎,被水一泡,变得又软又滑,穿着重型防护服的赵鹏无法下蹲,又害怕弯腰取样会滑进水坑之中。

  “为了顺利完成取样,我趴在水坑边作业。”赵鹏说。

  身为防化兵的赵鹏清楚,就在自己所处的位置,曾经堆放着重达数千吨、多达数十种的化学品。

  “作为一名军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必须能够冲得上去、拿得下来!”

  王熙然“为了尊重这些兄弟,殡葬员工们抬遗体的时候,我就嘱咐他们一定要轻拿轻放”

  天津第二殡仪馆馆长王熙然是个天津汉子,身材魁梧,消防兵出身,但是一提到牺牲的消防战士,回想起处置事故现场的场景,他的悲伤再也无法抑制。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哽咽不断,泣不成声。“我现在就想大哭一场,这几天我的心里太压抑了,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王熙然悲伤地说,“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倒下,我痛苦极了!”

  由于距离事发地很近,爆炸发生后的第二天早晨,王熙然就带人进了现场,开展救助工作。这时,突然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爆炸,白烟四起。同事都劝他赶紧撤离,但他出来之后,觉得还有很多消防兵兄弟在里面,“能救一个是一个!”他又折回现场。

  “为了尊重这些兄弟,殡葬员工们抬遗体的时候,我就嘱咐他们一定要轻拿轻放,虽然他们的生命结束了,但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遗体。”眼里布满血丝的王熙然哽咽道。

  张赞“我们有什么好怕的?老百姓最关心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爆炸事故发生后,同样冒着危险“逆行”到现场的还有承担污染防治工作的环境监测员。

  爆炸发生后,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监测站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在13日零点40分便到达爆炸现场附近区域进行监测。

  “战士们都在核心区,他们都不害怕,我们有什么好怕的?老百姓最关心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副总工程师张赞说。

  13日凌晨3点,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实验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以及相关仪器设备悉数到位。工作人员迅速对仪器进行调试,在爆炸点下风向临时布点,得出测试数据后,经与专家组会商,逐步向外界公布环境空气数据。

  “刚开始我们也担心有污染,也戴口罩,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我们放松了很多。”张赞说。

  张赞工作起来一点都不含糊。记者18日见到他时,他已经在8号点位连续奋战了近5个日夜。好几天没合眼的他,眼睛充血,非常憔悴。

  除了正常工作,环境监测人员每天还要答疑解惑。

  “现在每天有很多民众到监测点询问空气质量,其实这里只是收集空气样品,并不能提供最新的监测数据。”张赞解释,“每个监测点平均每两个小时取样一次,然后在实验室根据风向、风速、温度、气压等,经过繁琐复杂的算法得出最终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

  李天庆“安置点的人们连家都回不去了,怎么也得让他们吃上一口热饭吧”

  图为天津开发区慈善协会副会长李天庆带领的团队(没有本人)

  天津开发区慈善协会副会长李天庆当兵出身,沉着稳重,他和他的团队迅速成为救援队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爆炸事故发生后,李天庆和他的团队在泰达二小居民安置点搭建了一顶红色帐篷,为被安置人员提供饮食。

  李天庆很难忘记13日凌晨的情景:“很多伤员打不到车,我们自发出动两辆轿车,在爆炸事故周边接送伤员。”

  李天庆所在公司的食堂14日全部开动,黄焖鸡块、辣子肉丁、米饭……200多份盒饭送到泰达二小、二中安置点。

  “安置点的人们连家都回不去了,怎么也得让他们吃上一口热饭吧。”李天庆说,“从参军到现在,我一直生活在天津,天津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如今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应该在这里出现困难的时候做点事。”

  参与记者:刘元旭、徐岳、翟永冠、刘林、毛振华、张华迎、张建新、孙洪磊、周润健、李鲲

  编辑:钱彤、孙佳迪、丁宜、钱程、王全超、付晶(实习生)

  原标题【 七个日夜 七张面孔——“8·12”爆炸抢险救援人物素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