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三农”热点解读
省人大代表于英智:
公共交通到哪
农民就能走到哪
“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听说三五起农村交通事故,这值得我们深思。表面来看,这是因为农民的交通意识淡薄,农村买轿车的速度已经快于乡村道路加宽的速度。”省人大代表、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党支部书记于英智说。他强调,往深处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交警只在城市指挥交通,却忽视了农村社会;我们的交通部门在城市建立了便捷的交通环境,却忽视了农民的出行。殊不知,不通公交车的农村还有很多很多。农民没法坐公交,以电动车、三轮车为代表的小交通工具就派上了用场。然而,它们的安全隐患非常大,交通事故自然会频频发生。
报告提出,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体系。于英智希望,政府能够把公共交通资源往农村倾斜一点。比如,在农村多设立几个交通标志。同时,政府也要对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现在仍在农村城乡之间运营的小公交进行改革。因为,公共交通到哪里,农民就能走到哪里。
省人大代表徐林收: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农民要占股份
众所周知,工商资本具有逐利性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会给农村、农民带来风险。报告指出,制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监管办法。省人大代表、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党支部书记徐林收认为,这对农民来说是件大好事。工商资本可以进入农业,但是要本着这样几条原则。首先,要保证农民的财产权利和基本收益。其次,不论工商资本在农村做的产业有多大,农民一定要占有一定的股份。只有这样,农民才有话语权。第三,要保证一定比例的种粮面积。工商资本不能只为了赚钱而不顾国家粮食安全。第四,工商资本逐利不能以牺牲农村的环境为代价。综上,如果农民能够占有一定股份,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风险就可降到最小程度。
省人大代表昌云军:
每个镇村都有必要
建历史纪念室
省人大代表、山东省鲜食葡萄研究所所长昌云军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花了将近20%的篇幅讲如何挖掘和利用齐鲁文化资源,这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很少见。报告提出,逐步在每个镇村都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活动室和历史纪念室。据他了解,绝大多数镇村都没有历史纪念室。每个镇村都有必要建立历史纪念室。“历史纪念室是一个乡镇或者一个村的根。它可以寄托游子的乡愁;它可以凝聚一个村或乡镇的人心;它可以寄托一个村或镇的梦想;它甚至可以促进一个村或乡镇的经济发展。”昌云军说。
省政协委员贾国哲:
家庭农场
规模不能过大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制定家庭农场基本标准”,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威海市委主委贾国哲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他曾在2014年对家庭农场有关问题进行过调研。他认为:国家对家庭农场的奖励,重点在于鼓励种粮。但是在很多地区,对种植水果、蔬菜,还有养殖的家庭农场给予大量补贴,违背了对家庭农场给予扶持的初衷。
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面积也应是适中的。但在某些地区,很多地方无限度地扩大经营规模,有的甚至到了几千亩。贾国哲认为:这个不应该叫做家庭农场,这与中央鼓励家庭农场的初衷是背离的。
贾国哲希望有关部门在制定家庭农场标准时,应吸取国内其他地区成功案例的经验,多做一些调研,做出有利于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方案。
省政协委员丁成建:
农村教育
要依托信息化手段
省政协委员、临沂市教育局副局长丁成建,对报告中的“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行了思考。他认为:要在现阶段快速缩小城乡间教育的差距,必须要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已明确提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别。
丁成建说:“在义务教育这块,必须将教育信息化放在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位置上。”他认为: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丁成建对记者说,要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从建校开始,从招聘、培养老师开始,还是太慢,二三十年下去也不一定能赶上;但是信息化手段可以在现阶段,让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流动。
省政协委员潘延红:
要重视农村中小学
师资不足问题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教育问题,省政协委员、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院长潘延红认为:对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潘延红2014年参与的调查发现,在省内外很多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师资特别缺乏。在很多地方,看上去乡镇的教师编制不缺人,但因为条件差,在实际中,农村留不住老师。很多安排到农村的老师,也会想方设法往城市里去。
潘延红提议领导层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出台一系列留住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政策,可以考虑提高老师待遇,或者城乡老师进行轮岗。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有师教,有师育。(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