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选24个"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 将重点维护

01.04.2015  18:29

   中国山东网4月1日讯 (记者 孙杰)3月3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由少平介绍了山东省2015年乡村记忆工程相关事宜。据悉,山东省文物局已从第一批上报的689个“乡村记忆”工程保护单位中选出24个试点单位,尽可能使这些乡村整体格局、历史风貌得到维护和适当恢复。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山东省文物局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乡村记忆”工程保护单位普查和调研工作,第一批共上报保护单位689个,其中乡镇26个,村落(街区)230个,民居353个,乡村(社区)博物馆80个。由少平告诉记者,今年省文物局将从中选出24个为试点单位,其中试点乡镇2个,试点村落15个、试点街区1个,试点乡村博物馆6个,相关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乡村记忆不断淡化等问题,那山东省文物局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上,今年有哪些工作安排?”

  对此,由少平表示,“乡村记忆”工程是我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创新尝试,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载体工程。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既是“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的一件实事,也是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困局”,使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科学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

  “乡村记忆”工程的重点,是根据不同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情况及现实条件,充分利用既有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和利用,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不建设新的场馆,尊重和保持农村文化的现状,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设施,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包括乡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由少平告诉记者,今年省文物局将积极落实和推进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维修、保护、利用工程,使乡村整体格局、历史风貌得到维护和适当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消防、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以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符合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壮大,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培育和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博物馆,重点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做好相关联的民俗节庆、传统生产生活工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突出传统村落活态文化展示。

  此外,针对工程推进、项目管理和某些传统工艺传承困难问题,山东省文物局今年将对县、乡、村三级相关负责人和民俗工艺传承人进行培训,解决专业人员和队伍严重不足问题。

  据了解,“乡村记忆”工程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全省保护、整修、恢复设立十个左右“乡村记忆”乡镇,五十个左右“乡村记忆”民俗节庆,一百个左右“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千个左右“乡村记忆”村落(街区),五千个左右“乡村记忆”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传承人,一万个左右“乡村记忆”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