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晓:当前粮食市场存在三个主要矛盾
2014年全年各类粮食企业的粮食收购量7298亿斤,各地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促进种粮农民增收550亿元以上。1月8日,在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晒出去年的粮食流通工作成绩单。
当前,国际国内同时呈现粮食供给宽松态势,粮食库存消费比大幅提升。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4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将达25.32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内粮食产量6.07亿吨,为历史最高年产。
在粮食贸易全球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任正晓表示,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的各种矛盾交织累积,矛盾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的矛盾。
值得关注的是,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特别是玉米连续增产和消费需求持续下降同步出现,产需走势逆向而行,阶段性过剩特征十分明显。稻米市场也呈现供大于求,销售不畅。
二是,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
在会议上,任正晓举例说,目前,广东港每吨国产玉米、大米、小麦分别比同品种进口完税价高出750元、900元和500元左右,玉米价差甚至一度超过1000元,三大谷物品种配额外进口(缴纳65%关税)的价格逼近“天花板”。与此同时,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
在这种双重挤压的状况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任正晓说。
三是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矛盾。
据海关数据预计,2014年粮食进口量将突破95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约7000万吨。任正晓说,近些年,虽然三大谷物品种配额内进口得到有序管理,但高粱、大麦、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额品种进口快速增加,2014年这些替代效应明显的品种进口总量接近2500万吨,挤占了国内玉米市场份额,加剧了产大于需的矛盾。
除此以为,大米除海关进口外,其他渠道低价进口数量依然不小,打破了国内稻谷产需基本平衡的格局,“稻强米弱”为期已久,稻米加工业经营困难。粮食生产和库存分布逐步向核心产区集中的态势,主产区收储压力巨大,托市收购政策还将延续,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任正晓表示,如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粮食市场新形势,妥善解决进口压力大、国内困难多的矛盾,更好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和今后粮食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任正晓表示,着力加强粮食法制建设。积极推进《粮食法》立法进程,加快粮食流通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和完善。
针对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大、露天储粮多、库点多元化等新情况,任正晓表示,要突出抓好库存粮食监管特别是政策性粮食库存监管,切实守住“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监管底线。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