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山东省先进工作者李恒庆:深夜遇应急任务随叫随到

08.05.2018  08:42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全省表彰了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环境监测站大气室副主任李恒庆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在环保的主要任务中,基本都能看到李恒庆的身影,原因就在于他技术过硬,作风严谨,他曾经在水室、监督监测科和大气室从事一线监测工作,既懂水又懂气,不管是参与环保督察,还是日常执法检查,都能经得起考验。

遇到应急任务 随叫随到

我们还承担着突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工作,大部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都发生在深夜或凌晨,无论何时、何地,现场多么危险,只要有应急任务,李恒庆随叫随到,十分敬业。”这是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室主任周成对李恒庆的评价。

周成回忆到,2015年11月底的一个深夜,滨州一家工厂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当时周成正在外地出差,接到通知后,李恒庆第一时间就赶到单位准备仪器赶赴现场。“我那时从外地赶往滨州,李恒庆从济南过去,记得那时候气象条件非常不好,正值大雾,能见度极差,高速路封路,平时1个小时的路程,跑了接近3个小时。”周成说。不过,李恒庆依然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到现场后,不顾路途劳累,立即开展工作,第一时间报出监测数据,为政府机关做出事故处置决策提供了技术参考。

除此之外,李恒庆还参加了淄博“8.22”和东营“8.31”爆炸事故等多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任务。

2007年,发生在山东和河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柴油泄漏事故,导致黄河水质污染。李恒庆主动承担了东明刘庄断面的采样工作。这个断面采样点比较危险,一方面因为河面水流更急,另一方面,每次采访要坐的船都是没有安全设施的平板船。

当时正值腊月,开展加密监测后,采样监测由每天4次变成了每小时1次,连续24小时监测。“那时基本上是刚刚把采回的样本送上去,没几分钟就要坐船出去进行下一次采样。”李恒庆回忆当时的工作。采样器内的水流到船面上,马上就结成冰,加上河面风急浪大,采样回来后,手脚都被冻麻木了。来回奔波在采样点位和实验室之间,连续工作了5天4夜,最终完成了黄河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任务,保障了黄河下游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家中有困难坚持工作,技术攻关填补国内空白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DB37/T 2537-2014)等4项标准,使我省率先在全国建立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监测技术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这套体系被环保部和全国多家省级监测单位借鉴使用。2015年12月,这项技术体系荣获2015年度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在这些荣誉背后,凝结山东环保人的辛勤劳动,李恒庆就是主要参与者之一。当时国家要实行超低排放改造,但是尚无标准参考,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制定标准,需要多次到现场进行检测实验,验证标准数据是否可行。监测站的同事都经常加班出差,李恒庆也跟大家一样。

可是谁也不知道,那时候他爱人其实生病了。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室高级工程师徐标说,“他从来没有请过假,也从来没有跟我们提过家里的困难,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他爱人在那个阶段动了一个手术。

李恒庆的爱人也是一名环保人,在济南市环境监测站工作。“要说家里人毫无怨言也是假话,不过环保工作者哪有不经常出差的,我们同事每人每年平均出差都在150天以上,有的甚至一年有270多天出差在外。”李恒庆说。

参加技术援藏,默默奉献

李恒庆是全国第一批技术援藏人员,2009年被环保部选派去西藏进行技术援藏工作。

当时,他刚结婚不久,不过还是毅然踏上援藏的征程。“尽管西藏的环境艰苦点,但是我做的工作,其实是他们在藏工作人员每天的日常。”李恒庆说。

李恒庆提到,西藏地广人稀,要到某个地方进行监测,可能走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一天半到两天。而且路上手机没有信号,要是车坏在路上,就只能在路上等着,看到有车经过,到当地镇上传递消息,才能等到人来救援。

有一次李恒庆前往阿里进行监测,路上遇到一座桥被压段了,但是那时候距离目的地只有二三百公里左右,没法回去,也没法过去。“我们只能在原地等待,等了一天,才看见对面来了一辆车。”等到这辆车返回报告当地政府,再派人来把桥修好,半天时间又过去了。

在西藏期间,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还有一次,李恒庆到珠峰旁边的定日进行监测,所走路程都是山路,曲曲折折,十分危险。恰巧他们的车后轮车轴坏了,辛亏车速较慢,才没有发生事故。

在西藏工作,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还需要有极大的勇气来面对困难。”李恒庆说,“其实跟他们长期在西藏工作的人相比,他们的奉献,我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

网址链接: http://www.ql1d.com/news/show/id/786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