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让人民更有幸福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这篇大文章。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始终围绕新时代的目标任务,深入思考和谋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东、法治山东,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平安山东:解民之所困,干民之所盼
2018年11月7日,菏泽曹县一名村民向公安机关写信表示感谢。“2018年7月,我实名举报曹某敲诈勒索我孩子,公安局民警多次秘密找我核实情况。得知曹某被依法严惩,心里总算踏实了。”而在临近的成武县,以李某为首的14人涉恶团伙被逮捕的当晚,村民高兴得放鞭炮庆祝。
人民安全大如天。平安和谐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黑恶势力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的巩固。2018年2月,在山东省委政法工作会议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强调,要突出重点依法严惩,坚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坚持除恶务尽、消除后患,坚持依法惩处、办成铁案,始终保持扫黑除恶的高压态势。
“坚持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省公安厅一级巡视员槐国栋说,山东部署开展了“铁拳”“金剑”等专项行动,集中打击侵蚀基层政权、欺行霸市、欺压百姓等犯罪,进一步增强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公安机关同时强化线索排查,每条涉黑涉恶线索都有专人负责。2018年,全省侦办涉黑涉恶案件3374件,其中打掉涉黑组织83个、恶势力犯罪集团381个,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124起1614人。
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平安山东”作为“基本公共产品”带到千家万户。
“如今村里打架斗殴、闹事的都没有了,办事也方便了许多。”说起驻村警务室带来的好处,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办事处的村民深有感触。“警力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群众干。我们不仅把全区农村派出所的警务室搬到大棚集中区,还在学校、医院等基层重点单位设立警务办公点。”聊城市公安局东昌府分局局长于继谔说,激励民警沉入社区、走进群众、扎根基层,努力做到“白天见警察,夜晚警灯亮”。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山东持续推动警力下沉,大批警务力量犹如一个个“平安细胞”,集聚起基层基础建设的超强“原动力”。2018年,全省新增派出所警力1762人,累计下沉民警6165人,县级公安机关派出所警力数占比全部达45%以上。全省现有专职社区民警10424人,兼职社区民警3641人,配备警务助理8.3万人,社区辅警1.2万人,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区警务工作团队。
如果说警力下沉是将平安带到居民身边,而科技则为老百姓送来24小时不间断“值班”的安全卫士。在山东各地,小小探头为居民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防护。
寒冬时节,正是大棚蔬菜的销售旺季。批发完蔬菜后,广饶县李鹊镇赵庄村菜农赵洪祥拿出手机,打开“雪亮工程”APP,查看了自家大棚的情况后,安心地回到家里。赵洪祥的安心源于“雪亮工程”的实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想看大棚的状况,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就放心了。”
发端于山东的“雪亮工程”,正成为平安山东建设的“金招牌”。截至2018年底,山东已有1808个乡镇(街道)和57794个村(社区)建成综治中心,有接近一半的县(市、区)和90%以上的乡镇(街道)完成了“雪亮工程”的平台建设和联网应用。
崇法尚德:提高全民法治素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社会治理,必须崇法尚德。法治与德治是治理的两盏灯,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照亮社会治理的每个角落,指引社会更有序地前进。
创新社会治理,离不开法治护航。1月29日,山东法院集中宣判一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涉案金额达423万元,对58名被告人判处刑罚,维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山东法院对电信诈骗、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污染环境、暴力伤医、校园欺凌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予以严厉打击。其中,2016年至2018年,山东省各级法院共审结电信诈骗犯罪案件559件1412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刑罚的349人,重刑适用率为24.7%,远远高于其他刑事犯罪重刑率。
面对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山东强化问题导向,瞄准了诉讼环节的痛点——执行难问题,精准发力。2018年,山东法院严厉打击拒执行为,查找逃避义务的被执行人9042人(次),拘留恶意逃避执行、转移隐匿财产的被执行人8229人(次),对抗拒执行构成犯罪的230人判处刑罚。在执行攻坚战中,山东法院开展4次全媒体直播,有4300多万人(次)在线收看现场实况,用一种看得见的方式,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公平正义。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全体村民请注意,本周六上午9点在‘法德讲堂’有法治讲座……”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前白塔村响起熟悉的村委会广播,这是即墨区人民法院开展的“法官进社区”活动的一部分。
即墨法院还将法官社区工作室作为巡回审判点,选取赡养、继承等案件在工作室审理,邀请群众现场观摩,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前白塔村党支部书记姜福克感慨,“法官在社区工作室开庭,村民有时间就过来旁听,以前村民大多不懂法,通过旁听案件,大家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了。”
让人人明底线、知敬畏,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2018年山东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督察,全省6.3万个村和社区配备法律顾问1.78万名,覆盖率达100%,全年提供法律服务120多万件次。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优秀传统文化是山东构建“法德兼治”社会治理新体系的优势所在。
3月8日7点,寿光市台头镇南兵村,村内大喇叭响起村民侯圣德朗读《论语》的声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读完这一段,侯圣德解释了其中意思,并结合事例进行阐述。道德宣讲的益处,村党支部书记苗乃东深有体会,2011年他刚上任时村里小偷小摸时有发生,现在不仅这种情况消失不见,而且良好的村风民风也已养成。村里每月为80岁以上老人办一场“饺子宴”,建了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日两餐的幸福院,将传统美德潜移默化,成风化俗,提升农村文明。
在曲阜,坚持以文化人、德化人心、德法相济,在城乡各地蔚然成风。该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仁、义、礼、孝、信、诚”等行为规范;深入实施“百姓儒学”工程,在全市457个村居、各中小学校和各大企业设立孔子学堂,一村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常态化开展百姓儒学培训。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表示,希望通过探索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逐步构建起政府治理与社会共治、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营造“崇德守法”的社会风气和“以和为贵”的朴实民风。
把厉行法治与崇尚道德相结合,山东发挥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规范引领作用,让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诚信观念深入人心,让群众通过自律自治实现社会共治。
重心下移:共建共治共享,创新治理格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山东将基层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喧嚣热闹的济南泉城路附近,有一条隐于闹市的窄巷——翔凤巷。泉城路街道办工作人员高爱芹每天都要巡查一圈。在这里,她的身份是“网格员”,而老街坊们喜欢叫她“么都管”。
为破解治安环境压力,泉城路街道办引入网格化管理,整合吸纳社区干部、民警、楼院长、志愿者、物业保安力量,党建、城管、环保、信访、安全、公益等资源都可以在网格中实现综治协调。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泉池里不再有人洗衣服、洗澡,脏乱差的马路市场退路进厅,空中的“蜘蛛网”遁形入地,非机动车一车一牌、线内停放……在多元参与、共治管理下,背街小巷变得整洁利索。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必须打造群众自治平台,发挥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人民调解员来自群众、直接服务群众,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3月1日一大早,淄博市淄川区罗村70多岁的王大娘与老伴一起来到了淄川区人民法院寨里人民法庭的人民调解室,指名要找“热心大妈”刘伟解决问题。调解员刘伟从事基层调解工作近30年,调解各类纠纷30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0%,成为闻名淄博的“热心大妈”。
“人民调解员让委托人感到更加亲切,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也使我们的工作化繁为简了。”淄川区法院寨里法庭审判团队团队长司向华说。目前,全省建有各类人民调解组织84571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2200余个,全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万件,形成调处矛盾纠纷的“调节器”“减压阀”。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善于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宝龙城市广场是蓬莱的热门商业综合体,该市却出资租赁2200平方米的场地,建起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开放仅半年,进驻的23家社会组织就开展了100余次公益活动。每周一上午10点,仙境爱心志愿者协会志愿工作者刘少玲来到文苑小区秦玉忠老人家,送上一袋新鲜牛奶,拿起扫帚清理卫生,陪老人唠唠家常。
“幸福来敲门”公益项目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仙境爱心志愿者协会具体实施,每周一、周五固定时间,志愿者集中走访慰问160多名老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蓬莱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政府充当桥梁纽带,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用他们的专业性、公益性,补政府治理之缺、之短。”这样的活动不仅在蓬莱。2018年7月,我省启动“双百扶贫行动”,遴选出107家省级社会组织,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培训、助医助教等措施,对深度贫困地区20个县的200多个贫困村进行为期三年的帮扶。
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持续深化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山东必将做好创新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 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报记者 滕敦斋 杨学莹 张晓帆 李子路 赵君 李剑桥 吕光社 石如宽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