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共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

02.03.2015  17:49

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两只大熊猫在享用食物(2013年11月23日摄)。国家林业局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保护管理能力逐步增强。

 

国家林业局28日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10年间分别增长了16.8%和11.8%。

 

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与第三次调查(1999年至2003年)相比,分布区增加了4个县。四川省的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大,陕西省的种群密度最高。

 

2013年底,全国圈养大熊猫共计375只,其中雄性166只,雌性209只。与2003年相比,圈养种群数量增加211只,增加了128.7%。其中育龄大熊猫所占比例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

 

国家林业局表示,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大熊猫种群数量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栖息地面积增加且质量提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保护管理体系更趋完善,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率不断提高。基本形成大熊猫迁地保护体系,基本实现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

 

我国先后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组织开展了3次大熊猫综合调查。为准确摸清近年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变化情况,国家林业局开展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工作。

 

第四次调查于2011年10月启动,2014年10月结束,历时3年。调查范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8市州62个县市区,面积约436万公顷。在历次大熊猫调查中,本次调查投入人工、资金最多,调查范围最大,调查手段最先进,获得数据最丰富。

 

调查结果表明,受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种群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高达22个,特别是18个小于10只的局域种群具有高度的灭绝风险。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共对大熊猫进行了4次调查,其中在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采用“咬节法为主,DNA检测为辅”的方式进行。

 

从最初的调查人员野外数个数,到通过咬节法根据粪便排查,再到利用DNA检测这一高科技手段进行调查,大熊猫“人口普查”手段日益先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第四次调查中开始采用DNA检测法。DNA检测法主要在重点区域展开,是咬节法的重要补充。通过广泛收集粪便,从中收集DNA信息,分析判断大熊猫个体区别,进而摸清大熊猫数量、生活状况、年龄结构、活动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