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山东德州节水改造筑牢粮食增产基础

06.12.2014  08:44

  秋收时节,记者在德州禹城市采访,大型收割机轰鸣往返,乡间公路上车来车往,人人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与兴奋。

  德州市伦镇小庄村村民范美芳指着地里的玉米说:"自打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咱这里天旱也不用担心了,估摸着今年一亩棒子最少也能收1000公斤。"

  由于降水持续偏少,今年山东出现大面积干旱,旱情高峰期全省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到1200万亩。鲁北地区的德州旱情更加不容乐观,今年以来,全市的平均降雨量225毫米,仅仅是历年同期的一半多。在不利条件影响下,确保粮食增产丰收,靠的是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有力支撑。

  灌区节水改造:为粮食增产丰收"保驾护航"

  站在德州潘庄引黄灌区总干渠的大堤上,只见黄河水沿着引黄总干渠源源流向远方。"潘庄引黄总干渠纵贯德州,像一条'大动脉',灌溉着500多万亩农田。"潘庄灌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陈德利介绍。

  潘庄灌区是国家特大型引黄灌区,引黄总干渠全长91.3公里,干支渠696条,总长2788.7公里,涵闸、桥梁、渡槽等各类建筑物3449座。潘庄灌区肩负着德州市境内齐河、禹城、平原、德城等8个县市区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重任,是德州名副其实的命脉工程。

  据了解,德州市的潘庄引黄灌区兴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40年的运行,工程老化严重,病险问题突出,效益日渐衰减。德州市抢抓国家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多方筹措配套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自1998年改造工程实施以来,共完成投资4.36亿元,衬砌干支渠道95.3公里,改造配套建筑物202座。目前,总干渠已经衬砌完成,衬砌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分支渠道。

  采访过程中,潘庄灌区管理局副局长宋校远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引黄干渠的"立交河"。在德州安仁镇武庄村的引黄干渠附近,记者看到滚滚黄河水通过新落成的武庄渡槽跨过徒骇河向北流去,在这里形成了少见的"立交河"奇观。"武庄渡槽是去年年底建成使用的,改建的瓦王渡槽也即将投入使用。灌区的建筑物改造和渠道衬砌工程显著提高了工程的效益,大大改善了灌溉条件,使灌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宋校远说。

  灌区引黄干支渠衬砌改造减少了引水、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总干渠水利用系数从改造前的0.87提高到0.93,新增节水能力1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32万亩;衬砌后的渠道不生杂草、不易冲刷,减少了清淤维护费用,大大缩短了输水时间。渠道衬砌改造完成后,潘庄灌区灌水周期由改造前的七八天缩短为现在的5天,部分县市实现了3天到乡镇、5天到村、7天到地头的县乡村三级送水目标。

  "有了黄河水,俺们老百姓不再靠天吃饭,黄河水流到哪里,哪里的庄稼就有保障了。"引黄灌区百姓的话道出了德州夏粮生产"十二连增"的实质。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供水保证率,根据作物需水情况适时适量灌溉,灌区粮食单产由项目实施前的75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年均增产粮食83万吨,德州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吨粮市",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末级渠系改造:打通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

  "现在浇地方便多了,如今我们农民浇地也能刷卡,轻轻一刷,黄河水便自动从田间管子里流出,浇地用多少电,花多少钱,既方便又清楚。"德州市禹城张庄镇毕庄村村民毕长河拿着射频卡高兴地说。这是禹城市推行末级渠系改造带来的新鲜事。

  禹城市是首批获得国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实施资格的县市之一。项目以渠系改造为基础,创建"节水生态型"现代灌区为目标,对项目区灌溉渠系全部进行了衬砌改造,全面配套田间工程,完善渠系功能。项目共建防渗渠22.5公里、桥梁306座、分水闸48座,清淤土方29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082万元。

  在节水改造工程中,德州市与中科院禹城试验站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中科院驻禹城专家的科技优势,研发了灌溉明渠远程计量和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用于项目建设,实现了 "三化"。一是供水计量化,在支渠和斗渠上安装超声探测仪、水位计,采用远程遥感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用水协会信息中心进行处理,实现了灌溉计量。二是灌溉科学化,以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平台,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分析,进行科学配水,对农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灌溉,实现了"增产增收不增水"的目标。三是工程实用化,坚持"方便实用"的原则,认真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多次改进项目设计,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对斗渠农渠过路穿涵进行下卧,农渠PVC出水口采用锥形止水木塞,采用具有防盗、止水双重作用的闸门等等,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和灌溉效益,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过去浇地大水漫灌,浇一亩地,用一个半小时时间,得花十二三元水费,现在管子通到地头,浇一亩地用一个小时,只需五六元。过去浇地找不到电工,浇不了水,现在智能浇地,不用你争我抢,浇这些地,我一个人就办得了。"正在浇地的李大姐告诉记者。

  德州市积极推广禹城的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经验,结合正在开展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5年来共投入资金14.05亿元,新修泵站597处,新打机井3072座,铺设低压管道9129公里,整治渠道706.52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4720处,完成162万亩农田末级渠系改造,占全市基本农田的21.6%,让项目区的农民用上了"田间自来水"。

  创新管理体制:提升灌区的软实力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提升了灌区的"硬件设施",要想充分发挥"硬件设施"的设计功能,还必须依靠相应的"软件环境"来实现。德州市从创新管理体制入手,建立灌区节水改造的长效激励机制,确保工程建得起、用得好、长效益。

  "过去,农村田间灌溉缺乏组织,用水秩序混乱,灌溉得不到保证,用水户受益不均,水事纠纷不断,上下游之间用水矛盾尖锐,地难浇、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建立和完善用水户协会,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是解决农田灌溉的最佳途径。"禹城市水务局局长张广臣说。

  农民用水户协会是近年来灌区新兴的一种由农民自愿参加、 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是末级渠系工程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办公场所固定,制度健全,职能明确,财务公开,服务规范,主要负责调配灌溉水源,为用水户提供统一灌溉和农田除涝排水,以及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服务。

  "协会成立以后,用水户按顺序统一浇地,男劳力出去打工,也不用回来,咱自己在家就把问题解决了,省工又省力。"台楼村用水户高淑芹说。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成立,打破了以往长期形成的"大锅水"的观念,建立了"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的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让群众享有了使用权,并成为管理主体。协会全面协调村组之间、用水户之间的灌溉用水问题,还降低了灌溉成本,解放了劳动力。

  "现在遇到浇地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庆云县中丁乡的丁世铎高兴地说。此外,德州各县市区陆续设立了水利116服务队,从当地财政或水利规费中列支专项资金,配备了专门办公场所和服务车辆,切实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目前,德州市已建立水利专业化服务队150个,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290个,基本覆盖全部乡镇和村。

赵新 郭晓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2014年11月21日 | 责任编辑: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