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安丘市实施“八大工程”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4.08.2015  15:56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丘市实施“八大工程”,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一、儒学文化传承体系打造工程

  一是加快“尼山书院”建设。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规划建设标准化“尼山书院”,力争今年完成建设任务,并开通“国学课堂”,规范授课内容,定期面向社会开课。二是举办干部官德教育培训班。借助安丘市“道德讲堂”,面向党政机关及各个层次的党员干部,陆续开办官德养成培训班。三是逐步推进镇村儒学讲堂建设。依托镇街区文化设施,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选取2个设施条件较好的镇街区作为试点。乡村儒学讲堂借鉴“尼山书院”、“国学讲堂”模式,定期进行免费授课。四是规范民间国学文化传播活动。对社会上国学文化传播活动进行调研,制定标准,规范传播。加强与民间弘扬传统文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儒学思想传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初步形成覆盖全市、运转规范、服务有效、惠民利民的服务网络体系。

  二、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工程

  一是开办传统文化宣传栏目。开办媒体节目、专栏,包括安丘历史介绍、民俗手艺展示、历史名人传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播、古遗址村镇保护利用纪录片等,把多门类、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百姓生活。二是编辑出版传统文化类书目。编辑出版“快餐”型阅读书籍,如《公冶长传说》、《李左车传说》、《老子与安丘》、《有子与安丘》以及安丘历史、人物等专辑。同时,整合文化、人才等优势资源,启动《安丘文化》期刊的编纂工作。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举办“汶牟文化讲坛”,适时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会”、“古文诗歌背诵大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等,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氛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

  一是打造一批规范化标准化非遗传习所(中心)。传习所(中心)全部设立非遗资料室、传承人工作室、宣传展示室和传习教授室等较为完备的配套设施,并根据非遗项目特色,制定五年期传习规划,由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为传统艺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开展一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让人们体验民间手工艺等传统文化项目的魅力。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打造非遗“特色学校”、“特色社区”,获取更多群众的青睐,促进非遗有效传播。

  四、“安丘记忆”工程

  一是做好普查保护。保护、征集、整理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传承人口述史等遗产,加强抢救性记录工作,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二是加强展示传播。以“民俗馆”、“乡情展”等形式,全面记录镇村的沿革变迁历史。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其它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利用博物馆展示手段向外界宣传,促进遗产保护的专业化、博物馆化发展。三是提升全民保护意识。推广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重视社会参与,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之外的文化产业等经济社会活动,形成保护历史文化生态、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历史文化展示工程

  一是建立市、镇、村历史文化展室。利用现有市博物馆展陈条件,建立历史文化展室,从展陈大纲着手,努力丰富展陈内容。利用镇街区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或其他乡土建筑等,设立镇史展室和村史展室。二是打造区域历史文化展览。整合文化、文物、党史、民政、档案、史志等部门的文化资源和专业人才力量,开展全市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展览。三是重视乡史、村史编写工作。加强乡史、村史编写,内容包括现状概括、历史沿革、族姓家谱、英杰人才、创业先进、仁孝义举、感人故事、风土民情、礼仪风俗、婚丧嫁娶、方言谚语、民谣民歌、戏曲戏剧、民间信仰、节庆祭祀、宗教活动、游戏娱乐、传统手艺、饮食服饰,以及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老建筑、老宅子、老生产生活工具等也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写进村史。

  六、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打造多个门类的实用型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班,激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吸引广大基层群众参与和推广安丘文化。同时,建立育、管、用三位一体的乡土文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供业余文艺团体及人才交流平台,实现知识、信息、技能的共享,使农民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力军。

  七、民俗节庆文化宣传工程

  办好全市民俗文化节,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主线,以庙会、老子文化节、有子文化节等为依托,集中展示安丘市民风民俗,并开展古器具、民间手工艺等体现浓郁传统文化的主题展示活动,邀请民俗艺人及广大爱好者参加,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八、传统文化产业基地培植工程

  通过新办、合作、加盟等方式建设一处规模化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指导非遗类企业走创新和规模发展之路,支持鼓励与现代生活、创意设计、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发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艺术产品,打造以传统文化元素为支撑的特色创意产业,实现历史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