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城中村留守族 都有一个青岛梦
2月18日上午,35岁的代杰从河西村租住的“家”里出发,步行两三分钟来到自己和妻子经营的小菜馆,和平时一样照常营业。由于租住在城中村里的务工人员大多都回老家过春节了,店里的生意冷清了很多。从临沂老家来青岛闯荡15年,代杰先后换过六七份工作,家也搬过数次。如今,在河西经营的这个小菜馆让他暂时安顿下来,这也是他们一家留在青岛过的第4个春节。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个游子心中的头等大事就是回家。不过,出于各种原因,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要留在岛城过年。在他们心中,总免不了存着一丝淡淡的乡愁、遗憾与挂念。除夕当天,记者来到河西村探访,记录下春节“留守族”的心声。
城中村里的“留守族”
2月18日中午,黑龙江南路228号的顺发菜馆,大红纸上用毛笔写的“春节照常营业”张贴在玻璃门上,周围的门头房卷帘门都已经拉下,门上或贴上了福字,或贴上了春联。和往日里街上放着各式各样的劲曲不同,此时的街上,只有两个八九岁的孩子拿着玩具枪兴冲冲地嬉戏,从远处传来的鞭炮声零星地响起。就连旁边人气最旺的河西农贸市场也已经放假休息,没有了昔日的热闹。
50多岁的老张是日照莒县人,儿子在青岛替班开出租车,要一直忙到年三十晚上,所以就不回老家过年了,一家人在出租房里过年。上午,老张带着孙女到路口的地摊前转了转,看着孙女盯着红彤彤的玩具灯笼不愿离开,老张打听了下价格,有点不舍得。“20块,太贵了!能不能便宜点?”看着摊主忙着招呼别人,老张伸手从裤子口袋里摸出几张折得皱皱巴巴的钱,递给摊主。看着孙女提着灯笼又蹦又跳地走了,老张的脸上也挂上了笑容。
回家也没事干,老张索性带着孙女来找同样租住在河西村的莒县老乡老王唠嗑。老王夫妇在村里租了个小院,经营着一个废品收购站,院里的大部分空间都堆着各种废报纸、废纸壳、废金属、酒瓶、易拉罐等,两口子则挤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简易房中。“我们刚生了二胎,今年孩子还小,就不回老家过年了,大儿子都上高中了,接他来青岛,和我们一起在这里过年。”老王说。
在街上打扫卫生的老刘和同乡来自河南周口,还有在物流企业打工的小伙王海波,在河西村经营理发店的崔永花……这些租住在河西村的外来务工人员都选择“留守”在青岛过大年。
小菜馆里过大年
“给别人忙了一年,现在终于可以好好地给自己家人忙活一顿年夜饭了。”代杰抱着刚满月的小闺女一个劲地笑。2000年,不愿在老家种地的代杰跟着老乡闯荡青岛谋生,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只能出苦力赚钱。后来在老乡的指点下,他先到饭店里打下手,边看边学,晚上回家自己练掂锅,每天拿个炒锅装点沙土掂两到三个小时,坚持1个月,然后学翻炒,配料等。“以前在饭店打工的时候,每年过年我都要回老家看看父母,十几年一直没有间断过,直到4年前在河西盘下了这个网点,开了个门头,再加上娶妻生子,总算是安顿下来了,就将老人接到青岛来过年了,最近几年没有回老家过年。”
代杰的妻子徐丽萍今年32岁,生完二胎刚出月子就帮丈夫在店里照顾生意。“俺家那口子的嘴笨,明明有很多拿手的特色菜,可就是不会给客人推荐,平时都是我拿菜单给客人点菜。”徐丽萍说。
“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团聚,我们一家六口都在饭店里一起吃年夜饭,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年夜饭,代杰准备了老家的特色菜——小炒鸡、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