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政策法规解读和热点事件回应及时性有所增强
《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不少行政机关十分重视重要政策法规的解读工作。56家国务院部门中,有38家在门户网站设置了专门的政策法规解读栏目。地方政府方面,计划单列市政府均在门户网站开设了政策解读栏目,省级政府中有26家开设了此栏目。
从解读数量上看,2014年全年解读的政策法规数量超过30部的有国家税务总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不少行政机关做到了主要发布对本部门、本地方作出的重大政策法规的解读。
《报告》同时指出,虽然不少行政机关日益重视对于热点事件和百姓关切问题的回应,主动性和及时性都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回应模式化、回应缺乏实质内容等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使得回应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与不信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报告》披露,在对237条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信息调查中,虽然有高达80%的信息得到了相关政府机关的回应,但在得到回应的193条信息中,仅有86条信息回应较为成功,成功率仅为44.56%,不足一半。剩下的107条信息回应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解释不清、没有后续回应等问题。
《报告》强调,政府机关对热点信息回应的实质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回应迅速、回应形式好不等于回应效果好,好的回应应该是抱着真诚负责的态度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明确的答复,从而获取公众的信任而不是引发公众的质疑,但现实中回应不到位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得到回应的193条热点信息中,有26条信息虽得到了回应,但有头无尾,最后不了了之。
《报告》建议,行政机关需要养成主动发声的习惯,使政府形象更加开明和开放。所有行政机关都应在做好政府网站公开信息的同时,养成用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等主动对外发声的习惯。而且,还要改变发声时生硬、冰冷的模式,充分运用动漫等传播手段,让公开更生动,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尤其是,应当加强舆情监测,将发布前的舆情风险预判与发布后的主动回应紧密结合,重要信息发布前就要做好舆情应对预案,积极主动掌握话语权。(法制日报记者 万静)
来源:《法制日报》(2015年3月31日06版),原标题为:80%信息得到政府机关回应——信息回应成功率不足五成
(责任编辑: 张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