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餐】

11.03.2015  18:30

  【任正晓:最低收购价效果好、需坚持、待完善】  


    一面是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一面是进口粮食快速增加,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是否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3月6日,全国政协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农业组小组讨论会结束后,《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任正晓。

破解三个矛盾
  民生周刊: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如何?
  任正晓:从总体上看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社会各方面粮食需求都得到了可靠保障。但是,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  
民生周刊:哪三个方面的矛盾?
  任正晓:一是粮食供求总量长期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矛盾。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好中国粮,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一些品种出现阶段性过剩,突出的是玉米。玉米和水稻出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紧平衡形势严峻,同时却又出现三高叠加。
  二是托市收购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国内粮价受托市收购价格支撑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来自国家粮食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每吨国产玉米、大米、小麦分别比同品种进口完税价高出810元、900元和700元左右,大豆的价差更高,达1600元/吨。以前靠制定最低收购价政策来保护农民的利益,曾经发挥过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效应越来越弱,提升空间越来越小。
  三是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矛盾。一些替代品种,如高粱、大麦、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额品种进口快速增加,2014年,这些替代效应明显的品种进口总量接近228亿斤,相当于上年进口总量的12.8%,挤占了国内玉米市场份额。
  目前,国家的粮食购销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民生周刊: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任正晓:中国人吃饭还是要靠自己。首先,要解决有地可种。耕地、水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生产要素,否则保障粮食安全就是一句空话。第二,稳产、增产要与节约、减损并重,而且要优先突出节约、减损。粮食产出后到上餐桌前,每年损失掉的粮食在700亿斤以上,损失率达8%,虽然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粮食产后损失率,但我国粮食体量大,损失掉的不是一个小数目。第三,提升国内粮食产能与走出去要并重,而且要优先提升国内粮食产能。我国依然具备粮食增产潜力,农田基本建设欠账还很多,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引领社会资金注入。  
努力减少损耗
  民生周刊:流通过程中有哪些环节损耗较多?
  任正晓:首先是农户储粮环节,农民储粮条件、技术手段落后,每年损失400亿斤以上。为此,国家从2007年开始推进农户储粮工程,建设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科学储粮仓,减少在农户储粮环节造成的霉烂、鼠雀破坏的损失,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户储粮环节减损6%。
  第二个环节是粮食企业的储存,一些危仓老库多年失修,一些社会粮仓不具备安全储粮条件,每年损失150亿斤左右。准备用3-5年时间,改造危仓老库,加强社会粮仓管理。
  第三是加工环节,由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粗放加工导致的浪费,还有过度加工也会导致成品粮产出率下降。损失在130亿斤左右。要大力改造提升粮食加工产业,科学引导国民消费,过度强调吃得精、吃得细反而会导致营养成分流失。目前,已经在推行试点,通过科学加工,可以提高6%-7%的产出率。  
最低收购价效果好
  民生周刊: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三高”现象?
  任正晓:这是个愉快的负担。我们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的粮食大丰收,收购量增加对农民卖粮变现增产增收也有好处,当然库存也不是越高越好,不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库里是满的,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保障。我们大大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可的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线。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引导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实现品种的平衡协调,做到总量平衡,品种平衡。
  民生周刊: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以后是否会向目标收购价政策靠拢?
  任正晓: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一项惠农政策,目的是要让种粮农民保持积极性,使得种粮农民不仅要保本还要增收,这项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粮食生产十一连增与政策引导息息相关,这项政策必须坚持,而且要完善。
  目标价格的改革正在积极推进,还在试点阶段,已经探索了一些初步经验。至于何时向主粮方面推进,还要根据国内的粮食生产情况,要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稳妥推进。  
创新农业主体
  民生周刊: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基本农田撂荒现象,您怎么看?
  任正晓:今年春节回老家,我曾花费半个月时间了解过耕地撂荒现象。确有退耕还林,甚至发展成非农用地的情况。不过,中国农民是爱地惜地的,农民将土地看得很重,很有感情。继续传承中国农耕文化中爱地惜地的文化精神,同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让产区积极发展粮食生产,让农民有种粮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民生周刊:您认为创新农业主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吗?
任正晓:这是中国农业改革,特别是粮食生产体制发展到今天,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也是战略决策。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有赖于新型农业主体的产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使得一家一户的小块耕地整合起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让规模效益能够使农户受惠,经营企业也能够得到收益,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信息来源:民生周刊)


  【杨迈军:农产品期权将有望在今年推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杨迈军在参加证监系统两会代表见面会时表示,期货法的出台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希望尽快能够上市镍、锡等期货品种,争取早日推出有色金属指数ETF、贵金属ETF等。  
  杨迈军还就原油期货准备情况、监管转型内容进行了解答。  
  今年原油期货将上市交易  
  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证监会[微博]推出原油期货的请求,作为主要的落实部门,杨迈军表示,上期所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就交易规则、技术准备、合约设计、投资者准入等细则进行准备。 
  同时,因原油期货是国际市场重要品种,境外投资者会参与其中,所以需要一系列国际化的政策突破,证监会已经公布了境外参与者参与国内特定期货品种交易办法的征求意见稿,目前相关部委也在做政策安排,比如外汇管理、税收、海关政策等。  
  杨迈军指出,今年原油期货有望开始交易,总体思路为“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其中,国际平台是指国际投资者能够自由参与市场交易;净价交易是指交割不含税,交割完成后,期货变成现货。此外,原油期货将用人民币计价,允许美元和其他的外币冲抵保证金,这样不仅便利了国内投资者,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杨迈军还提到,期货法立法工作在积极推动过程中,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和证监会、最高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组成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目前已经草拟出了期货法草案的第二版。  
  “该草案尊重了期货和其他衍生品市场的规律,内容涵盖全面,立法体现科学,为期货法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多方的共识。”杨迈军认为,期货法出台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先于新证券法制定出来。  
  此外,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迫切需要有法律规范,杨迈军用原油期货举例。他指出,一些国际投资银行非常希望能够参与我国的期货市场交易,但没有法律的保障他们不敢轻易介入,一旦期货法出台,无疑会坚定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期货市场交易的信心。  
  农产品的期权会在今年择机推出  
  谈到产品创新方面,杨迈军表示,希望尽快上市镍和锡等有色金属品种,并考虑将纸浆期货等品种也纳入排队序列,此外,原油期货推出以后,燃料油、成品油、汽油、柴油都会成为未来的期货新品种。  
  杨迈军介绍,上期所还将发展期货衍生产品,在期权方面,铜期权、黄金期权已准备的较为成熟,农产品的期权也会在今年择机推出,在指数期货方面,随着锡和镍这两个新品种开始交易,它们也将被纳入到有色金属指数期货当中。  
  针对交易制度,杨迈军表示,上期所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把交易和结算逐步分离,从标准仓单的交易入手,探索期现结合模式。  
  杨迈军指出,2014年上期所推进监管转型,强化了实时监控检测,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常态化监管,全年共排查市场异动1217次,排查自成交、频繁报撤单,大额报撤单与实际控制关系账户投机持仓合并超限等异常交易行为66起,同时将窗口指导作为交易市场的重要指导机制,对932起潜在的异常交易违规行为及时进行警示,并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去年共排查疑似违规交易行为129起,立案调查28起,其中采取监管警示11起,处罚11起,终结调查2起,现在处在调查期间还有4起。  
  杨迈军指出,下一步上期所将完善一线监管的业务制度,推进期现联动监管,扎实做好日常监控、案件稽查、风险分析和警示工作。
 

 

 

 

(来源:中国粮油市场报)

 

【今春小麦市场或难“寻春”】
 

  按照惯例,每年春节过后乃至整个春季,是我国小麦市场面临压力相对较大的时期,原因是面粉节日消费旺季已过,一旦市场供应主体增加小麦上市量,市场容易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局面。  
  今春麦市供应更加充足  
  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国家政策性小麦库存偏高,去库存压力偏大,加之各级储备粮轮换出库,以及农户、贸易商销售,市场供给较往年显得更加充裕。  
  市场流通粮源供给或增。节后随着天气转暖,春耕生产将陆续展开,虽然农户手中小麦数量已经不多,但为准备农用物资,小麦变现能力或将增强。虽然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粮库、贸易商出库积极性一直较高,但从目前来看,一些企业仍然存有一定数量的小麦,迫于资金成本压力及后市看好预期的降低,春节后粮库、贸易商将保持较高的出库积极性。  
  储备小麦轮换出库增加市场供给。往年中央储备企业小麦轮换出库大多在当年12月份就相继展开,受春节前市场需求不旺的影响,今年中央小麦储备轮换出库相对错后,估计3~5月份多数储备企业将会启动轮出计划。另外,一些地方储备为推陈储新,也将抓紧时机进行轮换出库。  
  国家小麦拍卖销售将会不间断进行。由于上年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力度较大,目前临储小麦库存保持在较高水平。据了解,截至2月中旬,国家临储小麦(含2014年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为2200万~2300万吨,明显高于上年同期。虽然国家临储小麦库存分布不均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市场供给整体无虞。估计国家临储小麦拍卖仍会不间断进行,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依然强劲。  
  市场消费短期难现好转  
  据主产区大部分制粉企业反映,今年春节前面粉销售大大不如往年,“旺季不旺”特征更为明显,大部分企业还有较多库存。行业人士认为,春节前国内面粉市场旺季不旺,春节后或会雪上加霜,面粉消费将更加冷淡。笔者认为,节前面粉销售未现旺季特征,这虽说明市场需求低迷,但也说明居民消费观念理智正常,认为储存更多面粉没有必要。估计春节后面粉销售速度不及节前,但也不会明显降低,价格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从饲用小麦消费来看,2014年第三季度,由于国内玉米价格上涨迅猛,而小麦价格涨幅相对有限,饲料企业使用小麦替代玉米的价格优势明显。但10月中旬以后,随着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下滑,二者之间比价不仅由逆差转为顺差,而且差价越来越大,小麦饲用替代优势完全消失。  
  从当前市场来看,虽然国储玉米收购进度加快,后期市场可用库存将逐步收紧从而支撑玉米价格,但上半年玉米、小麦比价回调至替代空间之中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小麦市场需求短期内出现新的增长点并不容易。  
  麦价大幅下跌几率不大  
  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停止上调,预示着国家对小麦价格连年上调的惯性思维打破,这对市场的直接影响就是政策对市场的带动和支撑力度减弱,导致市场主体对小麦价格的后市预期发生改变,小麦远期市场缺乏上涨动力。  
  虽然小麦市场看涨预期减弱,但笔者认为价格大幅走低风险也较小。  
  一方面,虽然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停止上调,但国家继续对小麦实施托市政策,最低收购价仍是未来小麦市场价格走向的一个标杆;另一方面,虽然春季小麦市场整体供给充足,但毕竟市场流通粮源相对不多,国家临储小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成为市场的主要供给渠道,政策性小麦拍卖底价的稳定,将会抑制市场粮价深度下跌。另外,随着社会粮源存储时间的延长,存储成本也会不断增加,这也将成为小麦价格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  
  新麦生长及天气将受关注  
  自2009年以来,受春季旱情的影响,国内小麦市场已连续5年出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波动,期货市场更加明显。  
  受暖冬天气影响,去年12月以来,北方冬麦区大部地区有效降水较少,温度偏高,部分麦田表墒较差,旱象露头。虽然这对处在越冬期的冬小麦生长还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但旱情的持续也使得市场对此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据中国气象局预计,春季北方冬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发生较重春旱。一旦小麦生长受到不利天气影响,市场将会随市场主体心理的起伏而出现波动。  
  不过从历年春季小麦市场来看,因旱情炒作引发市场波动的时间都不长,炒作也并不具有持续性特点。  
  随着冬麦浇灌、田间管理加强及旱情的缓解,市场炒作便会偃旗息鼓。
 

 

(来源:中国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