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济南人怎么过清明?踏青品美食、千佛山上挖野菜

07.04.2015  11:40

雨,七十二泉喷涌更盛,春山之中亦随处可闻泉水叮咚,门上插着柳枝,妇女带着孩子们拿着柳枝编成的玩具……这样的美景,让出门在外的我如何不想“她”。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曾在济南当官的宋代文学家曾巩有“杨柳巧含烟景合,芙蓉争带露花开”的佳句,描写的就是大明湖中环波亭边的柳色,美得恰如其分;明代诗人晏璧也曾留下了“杏花开遍柳垂丝,柳下清泉漾碧漪。莫折柔条留系马,绿阴深处听黄鹂。”(《济南七十二泉诗·柳泉》)他说的是“柳泉”边的柳色,美得呼之欲出;而清代诗人刘伍宽笔下的“明湖柳色”更为新鲜别致,亮丽动人:“鹊桥两岸近清明,点逗春光翠叶生。古寺楼台时隐见,画船箫鼓半阴晴。平铺鸭绿和烟重,淡染鹅黄着雨轻。莫向人间绾离别,一枝留取待新莺。”(《明湖柳色》)在这些诗人们的心中,柳树是美好的象征,他们在诗中也自然而然地把柳色当成了向人炫耀的资本,让济南的形象更加丰满。

  泉城杨柳最多情

  很多时令美食会在“清明”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上市,古代清明节就是一个“美食节”,清明踏青、沽酒、野餐的历史,自古有之。

  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流传千古,在诗中,刚才还情绪低落的他,听到了牧童甜润的声音,看到了远处的杏花似锦、酒旗飘飘,心里立马“柳暗花明又一村”,美景加上好心情,杜牧之后不喝多了才怪。

  天气转暖,清明节也是许多时令美食上市之时,在家喝点酒,去郊外挖点野菜,这大美春光,怎能忍心辜负?

  先看看那些宅男。在泉眼儿边看着竞相涌动,喷珠吐玉,怎是一个惬意无比了得,明代诗人许邦才就美美体验了一把。许邦才在《丁丑春日再过泉亭酒家二首》中这样写道:“趵突泉头卖酒家,板桥迤逦跨河斜。东风解得丹青意,画出垂杨间杏花。”想象一下,在趵突泉边,一面酒旗在春风中飘摇,小桥将两岸连接起来,杨柳含烟吐翠,中间还点缀着朵朵浅白淡粉的杏花,美景相伴、好酒相随,不高兴都难。随后,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天下富足,田雯从主管宝泉局的户部侍郎位置上退了下来,他原本是德州人士,但因羡慕济南风景,定居大明湖畔,这不,一个清明春日,他闲来无事,便去杜康泉旁的酒楼上饮酒,看到美景后不能自已,立马写就一首《杜康泉上酒楼》,“波绿乱峰青,蹑屐夕烟扬。帘引燕子飞,雨过辛夷放”,朴素简练的文字丝毫挡不住景色的美。

  与泉边湖畔的醉人春色相比,济南山中春景也毫不逊色。城南千佛山、城东锦屏山,城北华山和鹊山都是全家出游的好去处,明代诗人王象春描述了清明时分济南人到千佛山北麓游玩的热闹景象——人们穿着春衫到千佛山麓赏花、挖菜、野餐,“三月踏青下院来,春衫阔袖应时裁。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黄昏未得回。”(《踏青》)说起来,这个王象春可不简单,他家五世皆为进士出身。王象春虽也中得进士,但官运不佳,又碰上故乡灾乱不宁,于是变卖田产于1616年来到济南,在大明湖南岸百花洲上购得明“后七子”之一李攀龙的旧居为家,又筑“问山亭”自娱,自此徜徉于湖光山色中,倒也潇洒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