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青高铁启示录:总投资600亿元

11.07.2015  01:46

  连接山东两大城市济南和青岛的高铁就要开工了!这条消息,让许多人满怀期待。然而,想象无法替代现实。对于一个总投资高达600亿元的重大项目来说,谁来主导?钱从哪来?前景如何?

  投资本应在经济稳增长中起关键作用,但“三期叠加”、资金偏紧、需求疲弱等不利因素让这驾“马车”难以全速前进。近日,记者在山东以济青高铁项目为样本进行深入调查,围绕寻求路径、突破瓶颈、有效拉动等焦点问题,探究其对当前投资稳增长带来的启示。启示

  一投什么——既惠当前更利长远

  北京到济南,全长约400公里,高铁仅需一个半小时;济南到青岛,路程短了约百公里,时间却要多出一个小时。

  这是济南和青岛两大城市之间遭遇的窘境。济青“黄金通道”沿线是山东半岛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从交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看,高铁理应是“标配”。

  但这并非“顺理成章”。济青之间原本就有胶济货运和胶济客专2条复线,如果再上高铁将有双向6条线。此前只有京津、沪宁、广深等为数不多的先例。

  济南到青岛要建高铁,到底行不行?

  “济青高铁建设承载了全省特别是山东半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多年的夙愿。”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务锋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领导率队与有关部委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会商,得到多方大力支持。”

  去年4月,济青高铁进入国家规划;6月,国家批准立项;今年1月,国家正式批复项目可研报告。济青高铁将贯通山东半岛,连接济南、滨州、淄博、潍坊、青岛等多个城市,建成后将实现济南至青岛1小时直达。

  作为重大投资项目,济青高铁对于稳增长的作用显而易见——

  “不仅能够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还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东说,济青高铁建设,对相关产业总产出的拉动将大大超出600亿元投资本身。

  从远期看,济青高铁能够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和沿线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同城效应”,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稳增长首先是稳投资,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现在我国投资更加强调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

  启示

  二谁来投——政府搭台市场唱戏

  济青高铁的规划建设首先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合力推动。

  “从以往经验看,这么大的项目,从进入国家规划到立项、可研报告、审批,没个三年五载各项手续一般批不下来。”山东省铁路机场办主任张妍华说,在国家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各部委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济青高铁从规划到可研批复,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根据批复,济青高铁300亿元项目资本金中铁总出资20%,山东省出资80%,即240亿元。这相当于全省2014年财政总收入近5%。如果仅靠地方财政出资,压力“山大”。

  钱从哪里来,是济青高铁项目面临的难题,也是所有重大项目必须攻克的关卡。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表示,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477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到1%。在用好预算内投资同时,要撬动社会和民间投资,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解决“谁来投”问题。

  然而,铁路是兼具公益性、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收益率偏低、投资回收期较长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社会资本真的愿意参与“共舞”吗?

  为此,山东省为犹豫不定的社会资本送出三

  道“大菜”:一是项目建成运营后,采取市场化定价机制,合理确定票价;二是采用大用户直供电模式、整合现有电价补贴政策等给予一定优惠;三是依靠高铁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收益和三产收入弥补等优惠政策,提高投资者预期收益。

  在前期众多有意愿的社会投资方中,经过筛选,项目现已吸引了中国建筑、中车集团、淡马锡、中信国际等多家国内外投资机构和企业近40亿元资金参与其中。

  启示

  三怎么投——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济青高铁是国家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后第一条以地方为主投资建设的高速铁路,其示范意义不仅限于项目建设本身,更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以往搞项目,发改委批了项目、财政出了钱,就开始干了。这个项目虽以政府投入为基础,但我们仍然把引入战略投资方作为重要部分。”赵东说,项目公司按照投资来源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运作,这也是铁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政府和社会资本才能双赢。

  一方面,政府可以从合作中探索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获得先进管理经验。

  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也能得到稳定回报,实现自身投资结构多元化。

  如今,济青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已挂牌成立,具体负责济青高铁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董事长姜长兴说:“济青高铁控制性工程青阳隧道即将开工,济青高铁建设年内全面展开,我们充满期待。”

网络编辑: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