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审计推动制度完善
一年一度的审计工作报告,既是对过去一年审计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和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体检报告”。报告自然会查出身体各个方面出现的“病症”,今年也不例外,报告中的一些问题还是新增的审计内容,更引起了社会关注。如何看待这些审计出来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份“体检报告”,是能否真正发挥审计工作作用的关键。
对于审计出来的问题,比如重大违法违纪、重大损失浪费以及乱作为、不作为等重大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应该坚决查处,决不姑息。此外,我们也应看到,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很多是属于体制机制不健全或制度性障碍造成的,如转移支付改革、政府性债务、财政存量资金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等审计中反映的情况,亟须在深化改革中统筹加以解决。
审计发现的问题,有些长期存在但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也不利于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实。一方面,资金分散、管理“碎片化”现象还较突出,有的领域大量资金长期闲置;另一方面,许多重点事项需要统筹推进,有的重点工作缺乏财力保障。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未及时修改完善,特别是一些部门规章与改革发展形势不相适应,部分领域简政放权、职能转变不到位,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改革,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审计工作报告通常以制度完善为线索贯穿始终,这些对于制度完善的建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一些具体问题的及时整改非常重要,但通过审计工作推动制度完善堵住漏洞更具有长期性,是一项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力的任务。比如,此次审计工作报告中建议,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商事制度等简政放权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这些都是不仅治标更能治本的良方。在审计署2014年组织的财政存量资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重点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等很多跟踪审计项目中,通过持续跟踪审计、督促整改,既及时防范了风险,又通过监督关口前移堵塞了制度漏洞。
以往的经验也显示,审计工作报告对于相关制度完善的作用是巨大的。对去年审计工作报告指出的问题,各部门各地区共制定完善制度3100多项。制度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少制度的完善是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实现的,很多部门边“被审”边改进,形成了通过审计促进制度完善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看,通过审计工作深入揭示问题的体制机制制度性根源,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已经成为一项便捷而有力的手段。每年一度的审计工作报告出来之后,决不应只盯着一些吸引眼球的具体事件,更应把目光聚集在如何通过审计推动制度完善上,进而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原标题【 用审计推动制度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