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全职主妇也是一份有价值的工作
当下,面对家庭的负担,尤其是生育二孩之后,一些女性选择为了家庭牺牲事业,成为全职主妇。但很多成为全职主妇的女性心理上又面临很大的压力。社会可以为全职主妇提供哪些支持?职业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系主任赵芳。
中国青年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掀起了观众对于全职主妇的热议。您怎么看女性做全职主妇?
赵芳:一个电视剧引发我们对一个社会话题的讨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应该说在一些城市中选择成为全职太太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二孩政策出台以来,当丈夫的收入足够养活一个家庭的时候,妻子是有可能回归家庭去做全职太太的,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现象。
在我看来做全职太太没什么不好,尤其是在孩子还很小的阶段。大部分心理学研究都证实,在孩子0到3岁之间,如果妈妈能很有耐心地照顾的话,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依恋关系的形成是有益的。所以,女性在这个阶段从职场退出来,全力养育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如果家中妈妈的薪水足以养家,爸爸从职场退出来去照顾孩子,做全职父亲,我也是赞成的。
中国青年报:但是目前家庭主妇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
赵芳:长期以来,我们社会认为照顾家人和孩子不是工作,认为做这件事的价值很低,所以全职主妇才会被别人轻看。这实际上犯了一个错误,我们需要重新引导大家的观念。首先,女性自身不能认为做全职主妇与丈夫在外面赚钱相比价值比较低。如果女性自己都这么想的话,又如何让别人看重其中的价值呢?照顾家人、干家务活儿也是在打一份工,而且这份工一点儿也不比外面的工作轻松。所有的孩子都是国家未来发展的资产,一个母亲可以很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是一件值得每个人尊重的事情。在欧美,全职主妇回家照顾孩子,被认为和出门工作一样值得尊重。不仅女性自己,她的家人、整个社会都应该认为这是一份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工作。如果家庭需要,应该支持女性做这样的选择,并且从法律上、政策上支持女性做这样的选择,当她们完成照顾任务,想回到职场时,也要给她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社会不仅要改变对全职主妇的看法,也要对家务劳动,对照顾家人、养育孩子这样的事物有一个新的理念,重新认识。
中国青年报:在当下,很多女性担心,如果选择成为全职主妇,会与社会脱节。应该如何打消这种顾虑?
赵芳:女性可以选择去做全职主妇,但这个选择并不意味着你就要退出社会,就要丢失自我。大家普遍认为做全职主妇就是退出职场,进而退出大部分的人际交往,放弃自己的梦想。其实不是这样,全职主妇可以有很好的人际圈子,可以和这个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如果能一边做全职主妇,一边保持自己的成长,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到了入学的年纪,女性是可以返回职场的。
中国青年报:社会可以为全职主妇提供哪些支持?
赵芳:其实有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一个是支持妇女,一个是支持儿童。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可以给女性更长时间的产假;当女性回到家庭照顾孩子时给予更多认同,帮助她们更好地照顾孩子,保持她们与社会的连接;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女性需要返回职场时,能够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如果女性留在职场,那么就协助她们平衡好工作和家庭。
实际上要做的、能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如果一个全职太太不重返职场,她的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可能都需要有一些考量。
中国青年报: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更多职业女性面临着家庭和事业平衡的难题。个人和社会应该作出怎样的努力来应对这一问题?
赵芳:男女有生理上的差异,母亲因为有天然的母性,更适合在家庭中照顾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照顾家庭的责任可能更多是由女性来承担,男性更多是挣钱养家。这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但是这个分工不是割裂的。目前我国女性的就业率很高,女性一方面要照顾家庭,一方面也要工作赚钱,来自性别的传统分工已经不是那么明显。所以相应的,男性也要照顾家庭,不能在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缺位。
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其实都应该倡导父亲回归家庭,参与对孩子的养育,参与家务劳动。对于男性来说,他其实也愿意回到家庭中,他也需要家庭的温暖,他也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享受作为一个父亲的快乐。长期以来被建构的男性角色,可能和男性的本意并不一致。我在欧洲,尤其北欧,看到很多父亲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而且他们自己也很享受这一过程。女性需要在家庭和事业中间平衡,其实男性也是需要的。
社会观念的转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推动。欧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都在推动家庭政策的改变和完善,致力于促进男女平等,推动双职工-双照顾者的家庭模式,倡导父亲回归家庭,强调父亲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一些国家还给父亲放产假。我国近年来对这个问题也已经开始重视,部分地区开始落实陪产假、延长育儿假等,这都是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