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话剧院60年精彩纷呈

03.06.2016  03:07

  六十年历史的沉淀,造就了青岛市话剧院的沉稳与辉煌;六十载的风雨,使青岛市话剧院敢于拼搏的头更加高昂。从《敢想敢做的人》到《飞吧,海燕》,再到《向前,向前》,青岛市话剧院成立60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与时代接轨,创作了一大批深入基层、深入百姓的优秀作品,其中,《海边有个男儿国》、《陈小虎》、《我爱我班》、《工人世家》、《寻找爸爸毛泽东》、《二小放牛郎》、《向前,向前》等剧目荣获多项大奖。

  “话剧是舶来品,在中国的历史还非常短,我们希望借着青岛市话剧院60周年的契机,去回顾那段历史,并紧随那段历史的精神,继续把它沿承下去。一门艺术只有老百姓认可了,才能推广下去,从而继续发展。今后,希望能让更多人走进剧场,了解话剧这门艺术,甚至帮助我们这些专业的从业者,把它推广得更好,让更多的人接受。”对话剧,以及话剧院的未来,青岛市话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苗青有着很多期待。

  艺术创作精品迭出

  4 月23日,太阳花儿童舞台艺术联盟在北京启动成立,联盟的10家院团中,青岛市话剧院作为唯一一个入选的市级院团,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这是对我们青岛儿童剧发展的认可。”说起青岛市话剧院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苗青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近年来青岛市话剧院的儿童剧在各项大赛中屡获大奖;二是青岛市话剧院的市场化运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956年,文化部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抽调了60名演职人员到青岛组建了青岛市话剧院。青岛市话剧院始终坚持“精品剧目创作演出”“社会公益演出”“儿童剧亲子场创作演出”“成人经典话剧创作演出”共同发展的方向,60年来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小剧目300多个,演出场次上万场,观众达700余万人次。

  其中,话剧《敢想敢做的人》、《红岩》、《柜台》、《猎狼》等演遍大江南北,红遍全国;话剧《哥仨儿和媳妇们》、《飞吧,海燕》、《海边有个男儿国》、《女儿城》、《回声》、《工人世家》,音乐儿童剧《陈小虎》、《二小放牛郎》,青春校园剧《我爱我班》、《向前,向前》,大型革命历史儿童剧《寻找爸爸毛泽东》,中德合作话剧《龙牙》等都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该院创排的话剧还曾先后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五次获得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一等奖,入选2005— 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参加了第六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并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连年保持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遵循‘出人、出戏、多演出’的宗旨,平均每年创作演出剧目20多台,演出场次180余场。经过10余年的打造,‘亲子剧场’已经成为青岛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至今共演出1000多场,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儿童剧院团之一。小剧场的成人话剧也在逐步发展。”苗青说。

  基层演出惠民心

  5 月14日上午,《阿拉丁神灯》在李沧剧院上演,拉开了青岛市话剧院2016“惠民院线”演出季的序幕。今年是青岛市话剧院启动“惠民院线”的第3个年头,也是该院推出惠民演出季以来,演出剧目数量最多、场次最多、演员阵容最强的一次。2016“惠民院线”以李沧剧院和青岛市话剧院小剧场两个场地为演出地点,推出经典儿童剧和精品成人剧共40场,票价延续往年的惠民价,从10元到60元不等,还将邀请部分务工人员和特困儿童免费观看演出。

  “我们每年除了固定的‘惠民院线’的演出之外,还不定期地邀请自闭症儿童、聋哑儿童、盲校儿童、低保户及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剧场免费观看演出。”苗青说。除了低价惠民演出和免费邀请特殊教育的儿童观看演出外,青岛市话剧院每年还组织演员到基层进行巡演。“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把先进文化送给他们,使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去说、去笑、去欣赏艺术。演出虽然辛苦,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一切都值得了。”小张是话剧院里的青年演员,每次下基层演出都少不了她。

  据了解,青岛市话剧院每年都举办“放飞希望”和“惠民院线”活动,为希望小学和偏远地区的学校进行公益演出。“今年‘六一’,我们将去临沂老区公益演出,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和活跃孩子们的文化生活,还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戏剧所带来的快乐,培养他们对高雅艺术的审美情趣,将话剧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中,这些孩子也许就是将来欣赏、喜欢话剧的一群人。”苗青说。

  如今,青岛市话剧院演员们的足迹已遍布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全国大江南北,先后到农村、社区、学校等基层一线演出万余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打造儿童剧品牌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是和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文化底蕴成正比的,而今看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否繁荣,一定程度上要看这个城市的演出市场是否繁荣,尤其是高雅艺术市场是否繁荣。当观看演出不再依赖赠票,不再是强制性包场,而成为市民大众的一种自发行为,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演出市场进入了良性循环。如今在青岛,这种良性循环已初见成效,每个周末,青岛市话剧院的亲子剧场都吸引了众多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前来观看儿童剧。

  2005 年元旦,儿童剧《阿拉丁神灯》揭开了青岛市话剧院一个响亮的品牌——儿童剧亲子场的演出序幕。“儿童剧亲子剧场以孩子和家长为观众对象,以枕边故事的欣赏标准为指导,以高质量、高品质的演出为宗旨。”苗青说,亲子剧场推出以来,先后创作演出了儿童话剧30余部,至今已演出1000余场,收入过千万,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据了解,“亲子剧场”从筹备之初就明确了四项基本要求:必须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制作;改编的作品要尊重原著;剧目要健康向上,感受真、善、美;要以孩子的视角用戏剧手段展现。在这个要求之下,仅在2005年,青岛市话剧院就推出了《阿拉丁神灯》、《白雪公主》等7部儿童剧。

  从无到有,从冷清到繁荣,“亲子剧场”在青岛乃至全国打造了一个响亮的文化演出品牌。如今“亲子剧场”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体系,保留剧目30多部,每年上演100多场,会员5000余人,自然上座率达90%以上。从2014 年开始,青岛市话剧院又顺势推出全年演出季,每年1月份发售全年的演出套票,既可集中造势又能滚动宣传,使品牌推广进一步扩大化。至今,全国已有20多家省、市院团前来学习和引进 “亲子剧场”的成功经验及演出剧目,在全国儿童剧演出市场中逐渐形成了“青话模式”。

  “我们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可以排出全年演出的院团,演出量、上座率、观众的认知度等都走在国内院团的前列。”苗青说。

  小话剧做出大市场

  “全糖还是半糖,并不重要,学会如何相处才是最重要的……”距离5月20日《半糖》的上演只剩几天时间了,演员们正在紧张地排练着。这是青岛市话剧院自去年跟李伯男戏剧工作室合作后排演的又一部话剧,演员们都格外认真。

  “话剧不像电影有很多特效、后期制作等,话剧依靠演员在舞台上的演绎,对情节设置、人物表现等有更高的要求。”白领王小姐非常期待即将在青岛市话剧院小剧场上演的几部话剧,她认为在观看话剧的过程中,更能让人体会到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经过多年的培育,儿童剧已经成为青岛市话剧院的金字招牌,但主创人员开始意识到,如果一味依赖儿童剧这一条腿走路,未来必定走得不长远。于是,青岛市话剧院开始在成人话剧这条路上尝试新的探索。

  2009 年,青岛市话剧院首次按照“制作人制”推出了都市类题材的话剧《不作你,作谁》.“当时共上演了13场,其中有5场是包场,剩余几场的上座率都达到了八成以上,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苗青认为,这部话剧让沉寂多年的青岛成人话剧市场开始有了涟漪。随后,2010年青岛市话剧院又推出了自主创作的励志喜剧《蚁族》,公演19场,上座率均达九成以上,票房创青岛市话剧院小剧场话剧新高。紧接着,《武林外传》、《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相继上演,均取得了10万元以上的票房盈利。

  “面对竞争和挑战,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我们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引进获得观众好评的剧本,再根据我们自身的特点从灯、服、道、效、化各方面进行了改编与创作。”苗青说,“制作人制”不仅改变了以前按照行政命令来安排演出任务的模式,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创作才能,顺应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而且彻底打破了之前大锅饭的分配模式,调动了演员们的积极性,因此才有了当下这种活力的爆发。

  青岛市话剧院成立的极速蜗牛戏剧工作室实际上正是实行“制作人制”后结出的果实。据极速蜗牛戏剧工作室制作人张鹏介绍,“制作人制”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大调动了院团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过去的赠票看戏到如今的绝无赠票,并且经常一票难求可以看出,“制作人制”不仅能激发院团里制作人的创作激情,也在青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剧热潮。从原创话剧《幸福去哪了》的推出,到去年引进李伯男戏剧工作室的爱情三部曲《隐婚男女》、《嫁给经济适用男》、《剩女郎》,再到今年三部曲以“三联剧”方式连台演出,并引入三部曲的番外篇《何事惊慌》,以及《半糖》、《女孩们》,青岛市话剧院与这个国内一流话剧工作室的合作方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苗青表示,未来青岛市话剧院将会引入更多国内知名剧团的代表作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青岛本土的原创作品能够在戏剧人的共同努力浇灌下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