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一带”区域生态机制显成效

30.09.2016  18:03

我省通过区域生态机制治理、协同作战,不断强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格环境执法监管,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不断上升,省会城市群经济圈7市、西部经济隆起带7市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大幅下降。

临沂正在市中心建设两个地下全埋式污水处理厂。项目负责人李帅说,污水处理厂收集附近区域的生活废水,经过各种工艺处理之后,作为青龙河的源头水排放到河道中,排放的水可以达到一级A标准。

一圈一带”区域内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环境及沿河垃圾长期堆存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来自省环保厅的信息显示,目前挂牌督办的125个直排口已全部完成治理;在西部经济隆起带内,加强南水北调沿线水质监测和安全防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6年上半年累计调水超过100天,调水量超过6.02亿立方米,调水水质均稳定达标。截至上半年,“一圈一带”区域内,70%的乡镇已经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平均每个乡镇建有垃圾中转站,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追求成本与收益的平等也是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基本条件和重要驱动,而生态补偿制度是短期内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难题的有效途径。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上半年,我省强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第一季度分别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7市、西部经济隆起带7市支付生态补偿资金2300万元、1072万元,枣庄市、济宁市向省缴纳生态补偿资金552万元。积极推进区域内燃煤电厂(锅炉)超低排放技术改造,今年以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各有5台、3台燃煤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并通过环保部门绩效审核。

改变了以往单纯以环境质量现状作为考核依据的这种考核排名办法,让我们的每一分的努力、每一点的进步都得到了肯定。”枣庄环境保护局负责人表示。

济宁、枣庄两市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济宁市共涉及各类关闭退出煤矿19处、产能2369万吨,占全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总量的36%。2016年以来,济宁共争取国家安排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建设基金项目4个,安排基金额度3.35亿元。枣庄共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4.79亿元,安排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5000万元,省级资源枯竭城市专项资金1000万元。

清理整顿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是绿色生态区域重要组成部分。“一圈一带”各市对清理出的7019个违规项目(淘汰类1312个、规范类3665个、完善类2042个),分类分批进行整改,截至今年4月底,已完成50%。

记者从环保厅获悉,下一步,我省将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促进科学发展”主线,加快破解影响“一圈一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环境瓶颈问题,确保区域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省将实施全省大气污染防治二期行动计划,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深化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五大举措,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我省将编制实施造纸等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方案,继续推动解决“一圈一带”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环境及沿河垃圾长期堆存问题,配合做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区域内地下水、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推动淄博孝妇河示范工程建设;巩固提高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抓好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山东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立法工作,推动“一区一法”;指导督促自然保护区科学编制总体规划。

通过编制实施《山东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我省将研究制定我省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和生态红线区域生态补偿办法。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以整县推进为主要形式,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补齐农村环保工作短板。探索建立以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应用三级网络体系等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积极构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按照“以创促治”的思路,持续推进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同时,落实《关于山东省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行政区划为边界,我省将建立健全“一圈一带”市、县、乡三级环境监管网格,健全网格化运营机制,制定网格污染源清单。

落实《山东省清理整顿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工作方案》,我省将全面完成区域内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印发《山东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印发《山东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组织开展全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印发《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探索开展排污许可证试点,稳慎推进全省排污权交易,深化环保体制机制改革。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