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吨“问题粮食”出路在燃料乙醇

01.09.2015  10:32

  自2003年起,我国实现了粮食“十二连增”,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但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变质和污染土地产生的“问题粮食”数量惊人,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6亿吨,根据经验估计,其中产生人畜不能食用的霉变、真菌毒素超标、重金属超标等不合格以及超期储存的粮食近2000万吨,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粮食”?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大力发展燃料乙醇是解决数量庞大的“问题粮食”的唯一现实途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日前联合发布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我国拟实行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粮食召回制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人往合格粮食里掺问题粮食,‘稀释’后流入市场,这样做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岳国君指出,到目前为止,生产生物燃料乙醇不仅是是消化这些“问题粮食”的唯一现实途径,也有利于保护土壤污染地区农民的利益。
  燃料乙醇是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车用燃料用乙醇,具有与车用汽油相似的性能。普通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燃料乙醇调和后成为乙醇汽油。
  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替代汽油数量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2000年以来,我国已累计生产和消费燃料乙醇1700多万吨,消化人畜不能食用的玉米、水稻、小麦等1200多万吨,副产1043万吨高蛋白饲料。可见,“发展燃料乙醇能够平衡粮食的生产、库存、消费。”岳国君说。
  然而,在目前低油价和高粮价的双重挤压下,用“问题粮食”生产的燃料乙醇应用于车用燃料,目前存在着生产燃料乙醇企业亏损、生产经营难以维持的局面。因此,岳国君建议,要适当提高对消化“问题粮食”燃料乙醇企业的与原油价格联动的财政补贴,否则该行业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此外,岳国君认为,我国应参照美国、巴西等国家发展燃料乙醇的成功经验,制定强制性可再生燃料标准;国家应建立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条件变化、促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纤维素燃料乙醇将是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建议国家加大政策扶持。
  业内人士指出,科学实验已经证明,燃料乙醇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京津冀等大气空气质量不高的地区,应加大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的工作力度。”岳国君提议。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