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如何做到年年演、年年新

14.11.2014  15:28

    “为什么开闭幕式要选择这样的节目?”金秋十月,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新增的“特别导赏”活动中,98岁高龄的音乐教育家周小燕在上海大剧院给同学们讲解艺术节开幕式原创歌剧《一江春水》的创作立意,让现场很多同学为国家荣辱和人生浮沉颇为感慨。

    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活动始于2012年,经过3年磨砺,如今已成为独特的品牌。在2014上海国际艺术节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有40余场演出活动走进校园。艺术进校园活动,全国各地均在开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上海国际艺术节进校园活动,究竟有哪些“年年演、年年新”的秘诀?     给予观众切己的艺术体验     “将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送进校园容易,但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很难。吸引学生来看热闹容易,但引导他们看出门道,实现艺术普及、艺术教育的目的很难。”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说。     “因此,在进校园的剧目选择上要非常慎重。首先是遵循‘优中选优,一流精品’的原则,将艺术节里最经典的作品带进校园。其次要充分考虑和调查同学们的品位和需求,根据大家的反馈意见来挑选最接地气的节目。”刘文国说。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很多参加艺术节的演出团体和名家档期比较紧张,同时很多高校的场地条件也难以满足大型节目的演出要求。为使这些艺术精品不与学子们失之交臂,演前导赏、讲座互动、大师班、后台之旅等多元活动形式应运而生。这些摆脱了“你演我看”的做法,给广大师生带来了更为亲和的艺术体验,让他们充分领略到“阳春白雪”幕后的真实故事。“在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中,互动感最强的还是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在艺术节活动中,我是以主人的姿态参与进来的,而并不仅仅是观众。”上海师范大学大二学生马烁说。     用艺术沟通心灵     11月9日,历史悠久的德国慕尼黑室内交响乐团与华东师范大学交响乐团的交流演出拉开了帷幕。由于慕尼黑室内交响乐团档期十分紧张,在华东师范大学交响乐团进行上半场演出时,他们还在路上。他们赶到后迅速登台,先演绎了惊艳全场的《特兰西瓦尼亚舞曲》,而后又与华东师范大学交响乐团合奏了一曲《F大调嬉游曲》。两个乐团从未有过任何彩排,却呈现出良好的默契。“以同台竞技的形式带来精彩演出,充分体现了音乐无国界的精神和艺术沟通心灵的情怀。”在场师生表示。     从去年的“聆听大师”到今年的“与大师共享”,参加艺术节校园行活动的学子们和艺术大师的距离越来越亲近。与国内舞台阔别十余载的小提琴演奏家郑京与观众“左拥右抱”,久久不愿离去;《荡寇志》制作人林秀伟带领师生探寻舞台背后秘密时的幽默互动……来参加校园行活动的同学们,不但可以从幕后的故事中了解到艺术舞台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时常被艺术家们的艺术品质所鼓舞。“只有让感性的艺术体验上升到用心去沟通交流的层面,才能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每年的创新,都紧紧抓住如何拉近大师、舞台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个关键点,让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和感悟。”刘文国说。     赋予艺术进校园多重意义     借助艺术节的陕西文化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校园行活动首次带领学生艺术团走出了上海。9月11日到达陕西后,两地学子近百人的演出团队当即马不停蹄地进行了走台、合排。次日的演出现场,沪陕两地演出团队各放异彩,震撼刺激的《花样跳绳》、荡气回肠的新编京剧《梨花颂》、气势磅礴的《秦腔主题随想曲》……现场气氛热烈。本次艺术交流活动不仅使许多上海高校艺术表演团体得到了一次全新的历练,也为上海与其他城市扩大高校间的文化艺术交流进行了一次良好的探索。     培养艺术人才、促进文化交流、普及艺术概念……伴随着校园行活动的逐年深入开展,其被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也愈发重要。“国际艺术节是一个很好的艺术鉴赏平台,但我们要通过校园行活动让艺术教育的阳光更广泛地照射到上海的每一个角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