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山东基层戏曲院团发展

24.09.2015  18:43

  9月10日至18日,“迎国庆——菏泽戏曲新创作剧目汇报演出”在济南百花剧院举行,3部风格各异的作品为观众展现了菏泽近年来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中的崭新成果。菏泽新剧目创演的繁盛折射出了山东戏曲的何种现状?对于全省多数基层戏曲表演团体来说,又将面临怎样的发展之路?

  在山东省剧协常务副主席王华莹看来,山东基层戏曲表演团体的现状可用“走出困境、整体向好”8个字概括。她举例说,目前,扽腔、渔鼓戏等长期以来“有戏无团”的剧种恢复了专业剧团,柳琴戏、两夹弦、大弦子戏等稀有剧种也都创排了叫得响的剧目,并由此推出了像刘莉莉等兼获文华表演奖、梅花奖的代表性演员。“像菏泽市依托山东梆子剧团带动大弦子戏、枣梆等稀有剧种人才、剧目发展的‘依团代传’模式,就值得在全省推广。”王华莹认为,烟台、淄博、滨州等地市可借鉴菏泽经验,以一些发展较好的专业团体为依托,带动蓝关戏、聊斋俚曲戏、王皮戏、东路梆子等濒危剧种走出困境。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于学剑认为,就山东地方戏院团的整体情况来看,西部、中部、东部存在不均衡的发展态势。“鲁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具备剧种、人才集聚优势,加之省、市院团较为集中,易于调配力量统一运作;而东部地区专业戏剧演出团体的力量则相对分散。”于学剑建议,就基层剧团发展来说,山东各地既要充分挖掘与整理本剧种、本地域的资源,又要铆足干劲、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随着近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及地方戏扶持与振兴工程等,基层院团像过去那种从业人员锐减、演出剧目失传的境况已明显改善。以菏泽为例,在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外,许多剧种成立了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即便不是非遗保护单位的,也被列为了非遗保护项目。得益于一系列扶持,这些剧种或院团重新焕发了生机。”戏曲理论家、作曲家高鼎铸认为,基层戏曲表演团体的发展也需与省直院团一样,坚持演出与创作“两条腿走路”,既要保证一批剧目在基层群众常演常新,又要排演代表剧种特色、具有时代风貌的舞台艺术精品。

  “缺人才、缺经费是基层院团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困扰。”高鼎铸坦言,新创大戏比老戏恢复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整个创作团队囊括演员、乐队、编导等动辄数十人,而一些基层院团编剧、导演人才相对匮乏,外请团队势必加剧经费紧张,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市县, 每年投入一二百万元进行剧目创作,难度很大。“此种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要给予地方戏曲院团更多的政策优惠,院团也应苦练内功。在通过人才培训提升专业人员创作能力的同时,还要以丰富的舞台实践,带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创作团队。”高鼎铸认为,近年来,菏泽坚持基础培训及剧目“传带”并举,不仅打造了《南下》、《大汉英后》等有一定影响的剧目,还推出了宋秀敏、冯霞等一批优秀演员队伍;而对于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剧目,市县财政再给予配套激励,极大提升了演员的积极性,其经验值得广大基层院团参照。

  而在王华莹看来,基层戏曲表演团体要避免在发展中走弯路,需打破人才“打包外请”的局面,培养一支完全本土化的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力量,同时,还需建立一支剧目营销队伍,促进精品力作更好地走出去。“‘十艺节’以来,莱芜市莱芜梆子剧团相继推出了《儿行千里》、《长勺之战》、《天唱》等剧目,均以剧团的创作队伍独立完成,此种模式值得推介。但出色的剧目运营团队,目前全省尚呈匮乏状态。”王华莹说。

  “新剧目创排固然能够促进人才提升,但在山东基层戏曲院团发展中,也要避免盲目创新的做法。当下,一些戏剧团体对于本剧种传统经典的挖掘、整理与传承仍有欠缺。”在于学剑看来,像吕剧、山东梆子、柳琴戏等诸多剧种均有一批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剧目,其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工提升,也是基层院团剧目规划中应予考虑的问题。于学剑强调,新剧目创排应注意保护、凸显一些剧种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风格样貌,如吕剧、两夹弦等剧种的素朴、自然,梆子声腔的粗犷豪放等。“剧目生产同质化、唱腔音乐交响化等当下创作中的一些误区,必须摒弃。”于学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