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建绿色生态城市 三年改造30个老旧小区

14.09.2015  17:32
为探索绿色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模式,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美丽潍坊,日前,潍坊市住建局出台《潍坊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1396”行动实施方案 》,决定从2015年开始,全面推进潍坊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鲁网潍坊9月14日讯(记者 张浩) 为探索绿色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模式,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美丽潍坊,日前,潍坊市住建局出台《潍坊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1396”行动实施方案 》,决定从2015年开始,全面推进潍坊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建筑工程、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商品住宅精装修工程、可再生资源利用工程、建筑质量提升工程、既有建筑能效提升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绿色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等九大工程。

  新建小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根据《方案》要求,市区规划区范围内、两河流域沿线新建住宅小区,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的机关办公建筑、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中心城区主要河流两岸和城区主干道两侧重要建设项目、标识性建筑、 重要公共建筑、 建筑高度60米以上新建建筑, 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滨海开发区、峡山生态发展区等省级以上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全域范围内,新建建筑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不得低于50%。

  到2017年,全市绿色低碳建筑累计达到200个、1800万平方米,当年绿色低碳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45%。在未来之家被动式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基础上,加快推进“被动房”超低能耗建设项目试点,在中心城区选择合适区域集中连片推广应用。

  2017年“三小间”装修比例提高80%

  实施商品住宅精装修工程,以厨房、卫生间和洗漱间为切入点,积极推行“三小间”标准化设计与部品体系集成的装修模式,制定完善设计图集,逐步在商品住房项目中推行实施,提升居住综合品质。到2017年,“三小间”装修比例达到80%。大力推行精装修住宅,加强精装修住宅的质量管控,试点精装修房屋分户验收,2015年计划开工精装修试点项目不少于10个,到2017年,新建建筑精装修比例达到30%。

  加大太阳能应用力度,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12层及以下住宅建筑和集中供应热水公共建筑,必须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积极推进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应用,建筑高度在100米及以下的住宅建筑逐步推广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做到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因地制宜加强太阳能光伏发电、浅层地热能和污水源热能在建筑上的推广应用,到2017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占新建建筑比例的55%。加强中水设施建设,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或居住人口超过3000人)的住宅小区,全部配套建设中水设施。大力推广雨水收集技术,到2017年,新建小区必须设立雨水收集系统。积极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17年建筑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0%。

  13个老旧小区改造年内开展

  《方案》要求实施建筑质量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做好施工细节处理,突出解决屋面、卫生间、地下室渗漏问题。优化建筑设计,合理利用空间布局,提高建筑效能比。严格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终身质量责任,加强建设过程中的日常监管,提高建筑使用寿命,打造百年建筑。

  同时,全力做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实施外墙、屋面、外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保温改造,做好采暖系统分户供热计量及分室温度调控改造,全面推行供暖热计量收费。到2017年,全市完成15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全面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效率,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提高居民居住舒适度。

  按照《市区老旧小区改造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从环境治理、房屋修缮、设施完善、节能改造等四个方面,对市区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整治,重点实施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水电暖气改造、小区安全监控、停车位建设和外墙保温。2015年启动奎文区巨龙小区、中百小区、卧龙社区和地毯厂周边社区,潍城区河口向阳北区三号、蔡家庄小区、怡教园小区,寒亭区恒联浆纸宿舍、镜湖小区,坊子区西华昌老居民区、酒厂小区,高新区鸢飞小区、富华新村等共13个老旧小区改造,到2017年组织实施30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全面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生活条件。

  公共自行车增加到5万辆

  实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细化完善城区快速路专项规划和自行车绿道规划,逐步实施道路微循环系统规划、建设与改造,提高道路畅通水平。倡导绿色出行,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2015年建设自行车绿道80公里,到2017年市区公共自行车将达到5万辆,建成全域贯通、联结城乡的自行车绿道系统,绿色出行(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及电动自行车、公交车)分担率达到72%。

  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推进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先期对流经市区的张面河、白沙河、麻沟河、小圩河等河流进行综合整治,恢复河道行洪和生态涵养功能,形成“水系贯通、连片成网”的水系和绿化生态绿廊,建成后将恢复已消失河道约33公里,新增城市绿地43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新增城市绿地约3平方米,全面改善中心城区水源和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