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从作坊到文化产业到底还有多远?

15.08.2015  18:05

  邢坤,廊坊市固安县林镇村人,一个出生在已传承五代纸塑纸雕技艺世家里的农民,民国初年,北京还有邢家一家经营百年的纸塑纸雕老店,并承揽了大部分宫廷和北京城内外寺庙中塑像的业务。2012年夏天,当笔者踏进邢坤家之后,被眼前的情况惊呆了,院子里种着一些稀稀落落的时令菜蔬,屋子里除了一台电视机外,什么现代化的家用电器都没有,墙上除了邢坤的纸雕作品外再无其它。邢坤的爱人说,如果邢坤不干这个,他们家早就发家致富了,但邢坤偏要固守祖传的手艺,但这手艺给他带来的是贫穷。

  笔者相信,手艺高超、生活艰难,这绝非只是个案,而是很多手艺人真实的写照。手艺人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只能凭自己的手艺;要想开拓市场,就需要走出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但当他们真的走出去之后,却碰到了很多问题。

  匠人之惑

  2012年的一天,固安县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永清核雕界的领军人物张习连,希望他能走出作坊式的局面,发展成一家大的文化企业,他心动了。3年来他花了大把精力进行身份的转变,从过去单纯的一个手艺人,变成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企业管理者,可这样他就需要认识很多新的朋友和部门。于是他从村里开始跑关系,3年下来结交了不少各行各界的朋友,但他却发现3年中自己用于创作的时间少了很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他自己跑,每天都有朋友给他介绍新的朋友,再不是过去的客户和买家了,而是一个个机关单位中的大小领导。并且因为他行动得早,乡里很多同行向他投来了异样的目光,甚至为此过去的好朋友都和他分道扬镳。手艺的提高需要时间,而把作坊变成产业需要疏通关系,同样需要时间。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他要从过去每天面对一堆不会说话的橄榄核,变成天天要和各种人员打交道,去疏通各种关系,这并不是他所擅长的。过去思考的是怎样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现在思考的是怎样防止在酒桌上说错话,还有哪些单位和朋友需要去疏通,这对于他们来说太累了。

  匠人之困

  廊坊市地处京畿,很多文化和手艺来自宫廷,廊坊的漆器与景泰蓝,他们的根就在清廷的“造办处”。晚清之后,“造办处”中的工匠走出宫廷,到民间开设了很多作坊,公私合营后,他们又被纳入到企业中去,上世纪70年代,这些企业在廊坊的郊县开设了不少工厂,这样把企业和手艺就留在了廊坊。但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些集体企业纷纷转制,很多手艺人离开了企业,他们的手艺一下子没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漆器,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晓芳传承了“燕京八绝”之一的脱胎漆器,她制作一件完好的脱胎漆器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但作品却找不到市场。现在她为了保住漆器的手艺,只好开发一些其它的项目来养自己的手艺,把漆器髹饰技艺当做一种爱好。有人建议政府来买下这些漆器艺人的作品,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生计,也能保住他们的手艺,但这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即便在手艺传承得非常不错的日本,漆器制作也萎缩到原来的1/10,快速工业化带来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这就急需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消费市场,只有市场才能留住这些漆器匠人的手艺。但培养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绝非手艺人自己的事情。

  匠人之路

  从作坊发展到文化产业,也绝非没有路可走。近一年来张习连、许晓芳等已给我们探索出匠人比较好的发展之路。首先是与时俱进,成立公司,2014年前后他们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以现代化公司式管理和经营,取代原来作坊式管理和经营。企业和作坊最大的不同,就是管理理念和运营理念的不同,一年中他们总会抽出十几天时间外出培训,学习现代化公司管理理念。其次,公司实行股份制或引入经纪人,为避免精力过于分散,张习连和表弟张永胜共同经营公司,这样有些事情就可以让表弟去跑,诸如一些展会,就由张永胜来负责;许晓芳引入了经纪人,公司聘请了一位善于社交的朋友做为经纪人,把各种申报的事项交给经纪人来完成,市场也由经纪人来跑,自己就踏实进行艺术创作。他们都说,自己归根结底还是手艺人,而不是商人,没有了手艺也就没有了一切。再次,文化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廊坊市文广新局的非遗保护中心、产业办是和这些手艺人打交道最频繁的两个部门,他们积极做好对这些手艺人在发展中的服务工作,努力帮他们搭建各种平台,如宣传、业务培训、参加各种展览、简化上报程序等,让手艺人踏实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这些努力和探索,张习连和许晓芳渐渐适应了身份上的转变,同时也让公司得到稳步发展。这给那些既想传承手艺,又想脱贫致富的手艺人开出了一条新路,值得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