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让非遗融入生活

21.10.2014  17:35

10月10日至13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本届博览会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突出了非遗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联系,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以及部分国家、近700个项目、560多位传承人进行了展示展演,古老非遗的“新变化”让80余万人次的参观者“惊喜连连”。

古老+创意

“以前总觉得非遗是很粗糙、很过时的手工艺品,这次参会刷新了我对非遗的印象。”济南市民赵玉玲在博览会上购买了社火脸谱图案的小镜子、剪纸窗花制成的灯罩,这些产品做工精致,设计活泼新颖,让她爱不释手。

展馆里,还有很多像赵玉玲这样的年轻游客。山东滨州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美食制作绝活,“好看又好吃”的特色美食让“吃货”们一饱口福眼福;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展演让喜爱《霹雳布袋戏》的“动漫迷”们有种找到“老祖宗”的感受;彩绘、现代图案的融入为山东龙山黑陶这一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生机;结合陕西社火脸谱开发的手袋、家居用品引得游客纷纷掏出钱包……“这让我们觉得非遗和生活很近,甚至我们吃过、用到的东西都和非遗相关。”赵玉玲说。

黑龙江省赫哲族鱼皮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尤文凤一边现场缝制鱼皮服饰,一边介绍:“赫哲族是以渔猎生活为主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把鱼皮晾干,熟制软和之后,制成鱼皮衣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也穿上了布衣,鱼皮服饰一度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现在,穿着鱼皮服饰已成为历史,但符合市场新需求的鱼皮制品,特别是反映赫哲族生活场景、自然风貌的鱼皮画成为迅速崛起的产业,“这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应该在我手上发扬光大而不是丢失。”赫哲族展厅现场,一幅幅镶在玻璃框里的精美鱼皮画作诉说着民族历史,更见证了古老技艺的新生。

壮锦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在宋代,它就成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参展商李村灵介绍,如今,除了传统的壮锦生活用品,他们开发出绣着壮锦纹饰的手提包、钱包、双肩背包,实用又好看,很受欢迎。

文化+旅游

本届博览会上首次引入“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部参展,部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集体亮相,以特装展位的形式集中宣传当地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

歌声悠扬、舞姿灵动的藏族弦子舞,色彩艳丽、制作精美的热贡绘画、堆绣,干劲十足的象山渔民号子……保护区展厅内刮起了阵阵“最炫民族风”。在采访中,很多保护区的负责人都提到了“文旅结合”、“生产性保护”。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认为,保护区的保护文化要和当地的发展相协调,要和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高振翼说,非遗保护传承应与文化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单就保护论保护,那是静态的保存,保护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结合,让传承人在保护中受益,让民众通过保护非遗提高生活水平,才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让保护成为活态的。”如何让非遗保护“活”起来?和旅游结合是可靠的路径。高振翼介绍,目前湘西州开发了两条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一条是土家族原生态旅游线路,一条是苗族原生态旅游线路。“线路沿途都是非遗资源丰富的村寨,游客能够体验原生态、古老的文化生活,也能把非遗产品带回家。”

目前,苗族银饰锻制、苗绣和苗族花带编织等非遗项目都开发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旅游商品,广受欢迎。湘西州泸溪县踏虎凿花传承人杨桂军介绍,踏虎凿花的图案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是用刻刀凿制完成的,由于经济收入问题,这一技艺一度面临传承人稀少的境地,将这种“绣在衣服上的文明”开发成旅游商品后,自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项技艺有了兴趣。“今年我还会去泰国,向国外的朋友展示这个民族绝活!”杨桂军一脸自豪地说。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负责人张媛媛介绍,实验区范围内率先进行传习基地培育试点工作,并命名了10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传习基地,目前有60家博物馆、民间艺术馆、非遗展示馆等,集展示、传承于一体,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通过旅游,能够让更多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这样的传承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接地气+有实效

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刘程华在总结本次博览会时说,本届非遗博览会总体呈现出几大特点:首次以社会化招标形式引进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参与,发挥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在新闻宣传、策展招展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社会参与度;坚持节俭办会宗旨,取消开幕式、精简闭幕式,突出非遗项目本体,力求节俭办会;坚持以会兴产,组织知名度高、生产保护较好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企业参会洽谈、集中签约,提高非遗产品市场化水平;坚持文化惠民活动,组织策划了阿胶寻源(寻祖)、文化惠民演出季等文化活动近200场,国庆期间以迎办非博会为主题开展各类活动百余项,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了非遗博览会带来的欢乐。

“本次非遗博览会特别重视传承交流活动,让普通市民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我们还组织了非遗活动进校园活动,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跟孩子们交流,培养孩子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刘程华介绍,为了让更多普通市民享受非遗盛宴,博览会期间举办的优秀非遗剧目展演以公益票为主,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等免费观看。

博览会在促进非遗项目延伸、产品交易等方面取得了实效。展会期间,10个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和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4天时间现场交易额370余万元,参展项目签约额总计达409亿元。同时,为鼓励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推动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非遗博览会组织委员会还对非遗衍生品项目、组织单位、优秀参展传承人进行表彰,评选出曹氏风筝等28个项目为“优秀创意衍生品、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示奖”,以及47个单位“优秀组织奖”,560名传承人“优秀传承人展示奖”。

“今后我们会加强拓展非遗项目领域,让非遗更加适应现代生活,更好地活在当下。”尤文凤道出了非遗传承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