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周姑戏 非遗保护焕发剧种新生

17.03.2016  10:58

  “剧里说的故事我们都清楚,但这个戏种有好些日子没听到了,再听起来还是很亲切的。”2月29日,在临朐县九山镇周姑戏《淌水崖》的巡演现场,观众冯现金的这句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这个剧种的复杂感情。

  “要是能把寺头镇土门村的老艺人请来,让他们听听新戏的唱腔还是不是原来的味道,就更好了。”演出中,该剧唱腔设计冯奎业始终关注着台前幕后的反应,生怕唱腔音乐走了味儿。

  周姑戏,这个曾经风靡临朐县的剧种,缘何在一段时间内“偃旗息鼓”?新剧目,又会为剧种带来何种出路?

  历史——

  150多年传承,百余出剧目

  “记得之前有出戏叫《观灯》,有句是‘王美蓉哭公婆两眼落泪’。”说起周姑戏,66岁的李元美随口唱了几句:“印象中听老辈儿哼过,不知道是不是咱原汁原味的周姑戏。”

  提起周姑戏,作为临朐县文化馆的专业研究人员,冯奎业有独到的看法:“它是流行于临朐、益都、安丘等地的肘鼓子腔,这支又叫东路肘鼓子。”

  肘鼓子声腔,是在民间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姑娘腔为主要腔调形成的戏曲声腔。在流布区域上,除临朐一带的东路肘鼓子外,还有本肘鼓子(柳、茂腔)、西路肘鼓子(五音戏)、北路肘鼓子(扽腔)等。

  “临朐的东路肘鼓子后来被叫做周姑戏,有历史原因。”冯奎业介绍,传说先前有周姓父女卖艺,唱优美动听的民歌,后衍生为戏曲,叫“周姑子戏”。但在他看来更重要的依据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地在发掘这一濒临失传的剧种时,重新冠名“临朐周姑”的缘故。

  “至今,临朐广泛流传的《盼情郎》曲调,和东路肘鼓子的正调仍十分相似。”冯奎业说,根据肘鼓子的流布时间推算,临朐一带的该剧种至少有150年历史,其剧目曾有《宝莲灯》、《站花墙》等百余出。“许多剧目是肘鼓子的共有剧目,在西路、北路中都有,还有一定数量的武戏,这在由民间说唱形成的剧种中并不多见。但遗憾的是,传统戏大部分已经失传。”冯奎业说。

  现状——

  无专业剧团,仅剩10余老艺人

  “急急走不稍停,二堂不远面前迎……”敲起手锣、定好调门,一段夹杂着山歌味道的肘鼓腔喷薄而出。当地老艺人介绍,周姑戏原系清唱,无弦乐伴奏,但有自己的锣鼓点。因对嗓音有特殊要求,剧中人物一般由男演员饰演。

  “1985年潍坊市戏曲研究室组织过该剧种的调研、记谱,近来我们又对老艺人的史料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临朐县文化馆馆长李咏梅介绍,历史上,该县境内的专业和季节性周姑戏班社10余家,后来受新剧种及新娱乐形式的影响日趋式微,一直未形成专业剧团,而民间知悉剧种来龙去脉的老艺人也逐渐故去,现今仅剩10余个。“再不抢救、记录,真的晚了。”李咏梅感慨地说。

  近年来,克服专业人才不足等局限,临朐县文化馆相继创作了《珍贵礼物》、《好亲家》、《考女婿》等周姑戏小戏,并在“首届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等比赛中获奖。

  文化部门的重视带动了民间剧团的热情。2015年,省级周姑戏非遗传承人冯太平注册了艺佳戏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其前身是“艺佳吕剧团”的民间团体。“通过下乡演出等活动,剧团里已有五六个青年人能唱周姑戏选段,我们每到一地巡演,必然带几出传统折子戏。”但冯太平坦言,因剧团资金欠缺、组织关系松散等问题造成的人员流动,是长期以来困扰剧团的一大问题。

  出路——

  期待多方合力,振兴剧种

  如何精准解决问题,促进剧种的良性发展?这也是大型现代周姑戏《淌水崖》问世的一个动因。“配合县委‘学先进、找差距、转作风、抓落实’主题教育活动,此次剧目打造我们首先想到了周姑戏这个非遗剧种,借助‘以馆带团、以戏带练’的形式,让它再度回归大众视野。”临朐县文广新局局长孙秉明说。

  通过该模式,艺佳戏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加入该剧创作,冯太平在《淌水崖》中扮演了“右派”分子辛长明一角,而另外5名演员也担纲了不同戏份,并由县文化馆支付一定的演出补贴。“文化馆的26名业务人员也被抽调到该剧创排中,有的担任角色指导,有的管理服装、音响。双方合力,既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又能带动传承热情,促进剧种传播。”李咏梅说。

  “周姑戏历史上有几次重要的发展,一个是1976年临朐县城关业余剧团第一次加入了文场乐队伴奏;另一个是赵光宝、尹文良等大胆改革了声腔音乐,派生了周姑戏女腔。”在冯奎业看来,周姑戏应注意对老腔老调的继承,但传承非一成不变,还需大胆从其他剧种吸收汲取。

  《淌水崖》导演魏兴成建议,周姑戏现阶段的发展要留住一部分有潜力的演员,通过不断磨合把演出力量固定下来,从而保证传承有序。“这可能需要借助多方力量,一方面通过技能培训、新剧目排演等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障,如资金、编制等。”魏兴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