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样本”的全逻辑

06.07.2015  19:48
  编者按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因为一场环保攻坚战受到广泛关注,引起社会热议。

  对于临沂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的强力措施,网上很多人点赞,认为当地下了决心,办了实事。同时,也有人开骂,理由是,那么多家污染企业关停,造成多少多少人直接失业,引发多少多少债务危机等。

  面对截然不同的舆论观点,本报今日特刊登专家学者分析临沂事件的理论文章,以期让读者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临沂治污争议。

  ◆夏光

  山东省临沂市被环境保护部约谈后,对数十家企业采取严厉的停产治理措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资金、债务、就业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这是一件好事,议论和争辩可以使人们对以临沂治霾为代表的环保措施之得失和难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案例

  临沂市作为一个山区城市,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经济总量列山东前五位,总体发展是很有成效的,但这种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大,环境污染严重,群众反应强烈。

  这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首先应归咎于当地政府和企业环保法律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主观原因,这也是舆论和公众着重批评的。

  除此之外,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它是特定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过去二三十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了及时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尽快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国家在壮大中央层面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大力鼓励地方发展工业产能,造成了特有的地区经济竞争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也顺势生长。二是临沂这样的边缘地区,没有地理区位优势,缺乏技术能力和高端人才,资本积累少,没有能力搞高大上的清洁产业,只能以落后的生产方式搞发展。

  二、以保护环境倒逼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这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虽然事出有因,但后果严重,不是可以长期采用的发展模式。当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耗尽、发展难以为继的时候,这种模式也就走到了尽头,必须进行转型,临沂实际上就处在这个转型的节点上。

  往哪个方向转?有人说,既然过去是靠牺牲环境搞发展的,那么现在就应该停下发展保环境。显然,这种观点是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经济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其重要性无需多述,因此,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是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谓之绿色转型。

  这样,当前环保工作就面临两大命题: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环境需要(清洁空气和水等);二是以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支撑更大更高的经济发展。同时回答好这两个命题,而不是单纯强调环保或经济的需要,这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义。

  笔者建议:1.保持强势环保。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重点监督地方政府履行职责;发动群众监督企业。关停企业不手软,以此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相信市场引导机制和企业创新能力(山西省、广东省珠三角转型都经历了这种阵痛期)。

  2.强化中央环保事权。国家做好国土开发总体规划,制定长期战略。推进环境产权改革,提高环境容量的经济产出效率。设立国家环境治理修复和环保能力建设基金,补偿地方环境代价。改善国家环境治理方式,清理规范各种环保文件,简化管理政策,为基层创造工作条件(如确定环保部门执法部门地位、着统一执法服装等)。

  作者系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