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主要成员国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04.09.2014  18:09

  目的在于提升本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优势,拓宽农产品国际市场,推动农业结构合理优化,保护和促进本国农业生产稳步可持续发展  
  WTO主要成员国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农业补贴是在WTO农业协议框架内,主要成员国对其国内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综合支持而制定一系列补贴政策及法律,目的在于提升本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优势,拓宽农产品国际市场,推动农业结构合理优化,保护和促进本国农业生产稳步可持续发展。

  农业补贴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广义的农业补贴, 或叫做“支持性农业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投资或支持,由于其中大部分是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的投资, 不会对农产品价格和贸易产生显著性扭曲, 因而被称为“绿箱”补贴措施;二是狭义的农业补贴, 或叫做“保护性农业补贴”,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种补贴会对农产品价格和贸易产生明显扭曲, 因而被称为“黄箱”补贴措施。主要国家因实际情况各异,实施侧重点不一,因此本文主要简述以下主要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
  日本农业补贴政策
  日本因土地多为山地,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0%,而且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山区农业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农业缺乏明显比较优势。但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来看,农业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日本农业从该国地少人多,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具体国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有利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具体补贴方面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农民贷款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再到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对于农业生产者的保护。总体而言,日本从国家战略出发,实施了高额的农业补贴,但效率低下,财政负担过重。  
  印度农业补贴政策
  印度农业补贴政策
  印度是WTO的创始成员,又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发起国之一。在过去20多年中,印度因贫困人口众多,生产效率低下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以“维护外汇收支平衡”为由,对大批进口商品进行数量限制。在WTO体系下,印度是在国际贸易中享受着较多特殊“优待”的成员。  
  美国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回顾美国农业的发展,可以看到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价格补贴阶段。在经济大萧条、失业加剧、农业规模化程度低下的背景下,1933年美国出台《农业调整法》,规定了限制农产品播种面积、增加农产品储备、扩大农产品出口等六条措施,这些措施对农业生产发挥了有益作用,但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第二阶段是收入补贴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农场数量和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在持续下降,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导致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和剩余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锐减。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农业补贴由第一阶段价格补贴转变成收入补贴。以1965年美国的《食品和农业法案》为始点,虽保留产量控制,但减少价格补贴,开始侧重采取收入补贴。
  第三阶段是收入价格补贴阶段。在日益发达及完善的市场经济下,美国将其农业补贴法制化,利用法律手段实施农业补贴,克服了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带来的价格扭曲等负面影响。具体法律如下:1985年的《农业安全法案》、1990年的《食品与农业贸易保护法案》和1996年的《联邦农业促进与改革法案》。  
  我国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我国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我国现代农业补贴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三年大灾害,我国粮食减产明显,为了保障国民口粮,我国开始实施对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农村承包土地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补贴政策也与时俱进,渐渐过渡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等方面。
  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主要采取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即压低农业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以形成价格差补贴工业,促进工业的发展,因此这个阶段财政上的农业补贴较少,主要有对粮食的“超购加价”、“粮(棉)肥挂钩”等形式。进入21世纪,我国积极与WTO主要成员国谈判,最终于2001年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而以主要发达国家为首的WTO成员国则要求中国遵循WTO规则,放开中国农业市场。因此我国于2002年进行了粮食直接补贴试点,2004年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  
  WTO主要成员国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本文简述了发达国家日本、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和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总结了在WTO规则下,各主要成员国本着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其他国农产品冲击,拓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原则,纷纷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发达国家主要运用“绿箱”政策,即减少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出口补贴,增加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态等方面的补贴,尤其在农业保险方面,美国远远领先WTO其他成员国,使其农业免受天灾人祸,保障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农民抗击风险能力很强。另外,美国还以立法形式保障农业补贴的持续性、合理性以及政策的预期性,推动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而发展中国家印度主要运用“黄箱”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进行补贴,不过其效果大打折扣,该政策扭曲了生产资料的价格,农产品市场处于“市场失灵”,导致农业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对于我国来说,现有国家最低价格收储、临时收储政策已难于适用。一方面国内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已完全丧失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农产品中下游产业则苦不堪言,因原材料高于国际市场,加上人民币升值,人口红利丧失等因素,出口优势明显削弱,经营压力堪忧,以棉花为代表的中下游产业企业尤甚。因此,我国需要借鉴其他WTO主要成员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以棉花作为大宗商品实行“直补价格”的改革契机,努力优化农业补贴政策来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效率,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拓展国际市场。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