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新思维:战略上平常心战术上沉稳应对

10.12.2014  13:35

  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对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而言,都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的两年。
  环顾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审视国内,下行压力增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该怎样辨识,又该怎样面对?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沉稳应对。以经济工作的“新思维”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
  如何从战略角度看待国际、国内经济大势,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有人“一锤定音”。于是,“新常态”一词“横空出世”。
  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要理解新常态,首先要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习近平最近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清晰地勾画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若干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既要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又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
  刚刚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妥善应对。
  战术上,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
  新常态必然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在河南考察论述新常态的同时,习近平指出,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今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时明确指出:“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
  面对国民经济可能出现的风险,党中央、国务院早做准备,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具体方案全方位展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放开市场准入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
  ——顺应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把握新的历史机遇,需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补齐医疗、社保、教育等发展短板,让更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需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重大飞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变,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现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在2013年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今年5月26日,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7月8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立足国情,根据条件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转方式,调结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八大以来,在许多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
  2013年底,习近平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我们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
  今年5月下旬,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随后不久,在面向两院院士发表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7月底,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11月中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非正式讨论会上,习近平就经济改革议题发表讲话时强调:“中国经济进入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机遇期、培育内生增长动力的机遇期,改善就业和民生的机遇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充沛,发展前景光明。”
  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更多深层次矛盾,必然涉及利益关系深度调整,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简政放权、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改革促进结构优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摆在面前,需要我们一一破解。
  在今年2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习近平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要抓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的落实,运用好已有试点成果和研究成果,加强工作协调,使各项改革协同配套,使改革与宏观经济运行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协同推进。
  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准确定位和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
  11月上旬,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时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中国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推动人民收入持续提高。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6.9%和9.7%。中国正在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步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以来,中国政府在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从加速棚户区改造到户籍新政,从打贪反腐到国企薪酬改革,从财税改革到促进教育公平,种种措施都瞄准“民生”这一靶心。
  今年早些时候,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紧紧抓住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中的难题,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优先推出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直接效果的改革举措。(新华社记者齐中熙、华晔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