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乡村儒学现象” 认清当代知识分子担当

17.09.2014  12:03

  近年来,一批国内外儒学大家、专家学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深入乡村开设讲堂,用儒家思想滋润乡村,用传统美德教化群众,使当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乡村儒学现象”。正如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所说,乡村儒学建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是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乡村儒学现象”也深刻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担当。

  “乡村儒学“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欢迎,是因为广大群众确实对精神文化有强烈的需求,因为农村本来就应该是传统文化的蓄水池。乡村儒学带来的那种“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而百姓亲睦”的村风,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表现。用村民自己的话来说:“这里不光能学知识,还能学做人。每次来听老师讲课,就感觉自己能变得更好!”乡村儒学建设,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下启新农村文明建设新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乡村儒学的发展在根本上离不开当代知识分子的努力弘扬。正因为知识分子们深入浅出、生活化的教课方式,才让村民渐渐听懂了以前无法理解的道理,才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融在一起、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紧密融合在一起。   深挖“乡村儒学现象”的过程,也是认清当代知识分子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的过程。   从历史层面来看,中国知识分子有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在古代,知识分子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他们来说,“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在近代,我国的知识分子用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人民科学民主的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正因我国知识分子的坚韧品质与奉献精神,才让我国在科技文化发展上奋起直追,走向现代化。在今天,我们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而这个时代也是广大知识分子展示才华、奉献社会的广阔舞台。在热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有句台词:“知识分子的骨气支撑着我为国家做贡献”。这句台词,或许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   从社会层面来看,当代知识分子就是要做社会的建设者。在乡村儒学建设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甘当义工,这正充分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济世为民、服务社会、敢当敢为的使命意识。但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有少数知识分子以社会批判者自居,以标新立异、攻击时政、谩骂挑刺为能事,哗众取宠,寻找自我感觉;有的人总感觉到处是矛盾、满眼是问题,四处挑弄矛盾、频曝雷言雷语,把自己装扮成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利益矛盾的第三方。可以说,这种态度是自私的,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对此,乡村儒学讲堂的义工教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的判断让我们认同:“对现实的批判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仅仅批判是无法生长的。21世纪的知识分子要用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时代舞台上?这才是知识分子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当代知识分子就是要以社会建设者的面貌出现在时代舞台上。所谓建设者,就须学以致用,所用所学也须有建设性。当代知识分子走进群众、坚定信仰、身体力行地去引导社会风气的转变,要远比像一些“大V”、“公知”那样在社会伤口上撒盐有建设性的多。   马克思有句名言:“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山东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如今,“乡村儒学现象”出现在山东,我们更应以此为契机,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认真思考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泽被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