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戏《乡村往事》:展现历史变迁中的“人”

05.12.2014  19:47

 英国历史学家、美学家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写道:“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我赞同这样的历史观,因为历史事件往往只是表象,事件中的人和他们澎湃的精神世界才是历史事件形成与推动的根由。这与艺术始终将关注“人”、展现人的心灵世界作为创作主旨,可谓殊途同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性”与“情感”是最为人感兴趣、最触动人心、最易引起共鸣、发人深省的永恒主题。独角戏《乡村往事》正是这样一部展现历史变迁中“人”的内心情感激荡之作,是一曲用一生守候演绎出的生命之歌。

  《乡村往事》犹如一部有着早期黑白纪录片一般质地的个人回忆录。剧作以主人公“她”的独白方式,通过“回忆”的倒叙手法,展现了中国乡村一个平凡女人的一生,讲述了中国乡村近百年的生命故事。剧本以耄耋之年的“她”展开回忆起始,牵引出主人公幼年经历的辛亥革命,少女时期经历的民国革命、军阀混战,中年及以后所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土改、合作社、大跃进……一个平凡女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百年的风云变幻。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她”业已由稚嫩的小囡变为两鬓斑白的老妪,而始终未变的则是“她”对亲人的朝思暮想与默默守候。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述手法,《乡村往事》对历史和人物投以了崭新的视角。作者没有去描写中国近代历史变革中的风云事件,没有刻画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也没有刻意营造磅礴恢宏的气势,而是以平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一个平凡的乡村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境遇和她的所思所感,通过挖掘“她”的炽热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她身上映射出历史变迁的痕迹和沧桑,让人们看到中国历史变革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及历史变革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和无数这样不为人知的“人”所默默做出的牺牲。就这个意义而言,“她”和所有与她遭遇相似的普通的人们构筑了历史的基柱,她(他)们也在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她(他)们是可歌可泣的平凡英雄,她(他)们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她(他)们铸就了一段段传奇。这也正是剧作的主题所在。

  《乡村往事》在戏剧构架上是典型的“回溯式”结构,所展现的时间跨越近百年。剧中主人公因思而忆,因忆而述。道不尽的是生生死死,说不完的是期盼守候。剧作叙述简洁,没有华丽的言辞,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虚假的修饰,没有花哨的舞台处理,有的只是主人公真切的回忆和对亲人的刻骨相思之情。由此,剧本形成了主人公在现实空间进行讲述的“现在戏剧”和通过回忆带动观众想象的“过去戏剧”两个部分。追光的切换转合,生动地将舞台划分为两个不同时空,并呈现出拟人化的舞台效果;而人物真实、质朴、澎湃的内心情感则将舞台上两个时空的戏剧自然、顺畅地连接在一起,行云流水一般,令观众尽情倾听“她”的心声。这声音充满渴望、疑惑、哀思、愤恨,更满含憧憬;这声音质朴而动人;这心声是剧中主人公的,更是经历了中国近代历史变革的每一个人的心声。

  人们往往习惯用“死去”来表现悲壮,但在坚守中孤独地活着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勇气与力量。剧中主人公“她”,年轻时曾经很漂亮,“两条黑黑的大辫子,一副苗条条的腰身”、“是黄河边上的一朵花儿,百里挑一的美人坯子”;“她”干活麻利,“家里活儿、地里活儿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她”心灵手巧,“有一条好嗓子,唱着一口好梆子”。然而,如此优秀的“她”却尝尽人间悲苦与孤独。“她”的公公、丈夫、儿子为了革命义无反顾,奔赴沙场,一去不回;最疼爱她的婆婆也在思痛的求佛祈祷中离她而去。而“她”一生都守候在家中,等待着亲人们的归来。战争年代,“她”救过伤员、送过军粮、纳过无数双军鞋,虽望眼欲穿,却终未迎回亲人。岁月如烟,如今“她”已年迈,但仍经常拄着拐棍,形单影只,走过村口,眺望远方。一个“回”字深深刻于“她”的心间,这“回”字是“她”的思念和守候。思念是真情,是希望;守候是坚韧,是奉献。这情感虽无豪言壮语,但内敛真切、炽热澎湃,感人心扉,令人敬仰。

  中国人常把黄河比作母亲。因为黄河悠远、博大,哺育着代代华夏儿女;黄河坚韧、奉献,她咆哮、奔涌,跳动着永恒的旋律。《乡村往事》将黄河贯穿始终,让主人公生于黄河边,居于黄河畔,日夜与黄河相伴,向黄河倾诉衷肠,这使得剧作具有强烈的象征色彩。浩浩荡荡,澎湃汹涌的黄河,不仅代表着华夏文明,更是中华民族尊严与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它以亘古不竭的流水和万载不息的波涛诠释着华夏民族不屈的精神。主人公的心间涌动着黄河水,身上传承着黄河的气质与精神。历史变革中的种种磨难没能压垮“她”,“她”变得更加顽强、坚韧,满怀希冀。当日本鬼子屠杀了石门村的男丁,“她”和全村的女人们齐刷刷地跪下,她们没有屈服,心中在发誓“小鬼子……从今往后,咱们势不两立,不共戴天!”黄河涛涛,似在咆哮,似在怒吼。她们巾帼般的气魄,黄河般的刚烈,令人激动、振奋。此刻,奔腾的黄河更是整个神州大地绝不屈服的呐喊!

  百年中国话剧一直在进行着民族化的改造,《乡村往事》同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剧作的语言质朴,充满三晋风情与特色,令观众倍感亲切,能更快地融入戏剧情境之中。剧中山西梆子的呈现,是西洋戏剧与民族文化的有力结合。高亢而歌的梆子《血战金沙滩》激越、粗犷,展现了石家人为革命勇于献身的慷慨激昂之情;婉转、圆润的梆子《三更天》,抒怀着主人公无限温柔的情愫。山西梆子在剧中的适时出现,既突显剧本故事的地域特色,同时又极好地渲染了戏剧气氛,成为人物情感抒发的有效载体。旋律温婉、曲调优美的山西梆子使这部剧作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众多小剧场戏剧相比,《乡村往事》简洁明了,线索清晰,情感真切。剧作没有花哨的外部手段,将舞台的一切归于平淡、朴实,而在这下面,却涌动着人物澎湃的情感,这情感是思念、是守候、是坚韧、是牺牲、是希望。

  当黄河的涛音和《三更天》的曲调升腾而起,它盘旋于我们的心头,动人心魂。合卷凝思,脑海中浮现着主人公平凡苍老的容貌,茕茕孑立的身影,心绪却感动于“她”用一生的守候书写出的生命传奇;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力量是多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