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乡村文明行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现场推进会典型材料

01.04.2015  18:34

  强力推进  上下联动
  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聊城市人民政府
  (2015年3月31日)

 

  去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我们坚持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统一思想,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全市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所辖8个县(市区)一次性通过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首批认定,在全省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名列第2位。工作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坚决抓
  城乡环卫一体化抓得好不好,关键在各级的重视程度。去年9月份,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现场推进会,着力统一思想,提高大家的认识。
  首先,从责任担当上提高认识。城乡环卫一体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自2011年,省委、省政府就开展了"乡村文明行动",多次召开现场会。中央和省都有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第二,从为民务实上提高认识。城乡环卫一体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农村的一场变革,就是"小卫生、大转变",转变的是农民卫生习惯,转变的是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是农民健康状况,转变的是农民精神风貌。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将为群众致富奔康增添新的动力。
  第三,从统筹发展上提高认识。李克强总理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在农村。近年来,聊城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我们必须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突破口,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明确任务,重点抓
  按照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要求,围绕构建"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环卫体系,我们重点抓了"六个有":
  一是有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为此,我们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共投入人力192万人次,动用机械9.4万台,累计清理垃圾564万吨,"三堆两垛"全部清除,路面、墙面、桥面整理干净,基本解决了垃圾围村、围路、围河问题,做到了村村净、村村通、村村绿、村村亮。有的基层干部说,连明朝的垃圾都清出来了。
  二是有队伍。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首先要有人干事。我们重点抓了保洁队伍、清运队伍、处理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到去年底已全部落实到位。目前,全市保洁人员达到1.8万人,垃圾清运工作人员达到2200多人,垃圾处理工作人员达到400多人。
  三是有设施。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必须要做到设施齐全。去年,全市环卫设施投入达到2.3亿元,按照10户1个的标准,全部配齐了垃圾箱;从村到乡镇转运站,从乡镇转运站到垃圾处理厂,全部配齐了密闭式专用运输车辆,全市达到1695辆;135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成了垃圾中转站,满足了垃圾收集、清运的需要。
  四是有经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必须要有经费保障。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四个一点"的办法,即:市里支持一点,县(市区)配套一点,乡镇投入一点,村居筹集一点。市财政设立了500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对工作突出的县(市区)实行分类奖励。各县(市区)共投入资金8.9亿元。县、乡、村三级一般按照3:3:4的比例,共同承担垃圾转运费。
  五是有机制。围绕长效机制、常年运作,我们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起"以公共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为辅、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去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各县(市区)都组建了环卫公司,对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垃圾处理全程负责;环卫主管部门负责监管,做到了管干分开、事企分离、养事不养人。
  六是有变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是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环节。工作中,我们以"村容村貌有变化、乡村文明有提升、生活方式有改变、乡村文化有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文明村庄建设,累计硬化镇村道路2700公里,安装路灯5.6万盏,栽植树木57万棵,全市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群众观念明显转变,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加强领导,强力抓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农村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大量投入。要想把这项工作抓好,必须强化领导。
  一是建立专门班子。市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农业、住建、交通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各县(市区)、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是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责任主体,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现场督导推进。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哪里出了经验,就在哪里召开现场会。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召开了5次现场会,每次都推出新典型,树立新目标,推广新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考核办法,把城乡环卫一体化纳入对各县(市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实行明察暗访和定期通报制度,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每月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排名倒数后两位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要在电视台公开检讨;连续两次倒数第一位的实行末位淘汰,建议组织进行处理;年终,根据考核情况,核拨经费,评先树优。
  四、营造氛围,共同抓
  做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采取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意义和政策,力争把工作做到千家万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活动,共培训500多场次。通过宣传教育、广泛发动,全市上下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高度认同、全力支持、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氛围。基层群众反映,有些农村工作存有不同意见,在城乡环卫一体化上大家确实是一致赞成、没有杂音。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要求相比、与广大群众期盼相比、与先进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做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为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落实责任  强化督导 
  促进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发展
  中共东营市委  东营市人民政府
  (2015年3月30日)

 

  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把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认真落实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现场推进会精神,进一步理顺体制,强化督导,落实责任, 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乡村环境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在2014年上半年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我市列第2名,年终调查中列第1名。为拓展乡村文明建设内容,提升乡村文明行动的层次,今年我们又在全市开展了乡村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通过大力度、快节奏的推进实施,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强化责任落实,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覆盖
  为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垃圾积存多的问题,去年我市组织开展了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年行动,利用3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清脏治乱集中行动,有效改善了乡村环境。但是,由于没有实现县级统一管理,乡镇(街道)"各自为战"、村(社区)"各扫门前雪",有些小区、老村、公路、河流、空地等区域没有纳入监管,存在管理盲点和死角。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将原来的乡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工作模式,调整为县区"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将村庄周边的坑塘、沟渠,以及集贸市场、养殖小区、道路两侧、河道两岸等全部纳入环卫保洁范围,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具体工作中,主要落实了五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县区政府承担城乡环卫一体化主体责任,负责规划编制、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环卫资源配置、城乡环卫人财物管理。广饶县将原来由乡镇管理调整为由县城管局统一管理,利津县等其他4个县区全部由城管局会同乡镇政府统一组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有实力、作业经验丰富的环卫作业企业负责整个县域环卫作业。目前,我市已建设了38个垃圾转运站,达到了一乡一站标准,垃圾收集桶按10户1桶设置,垃圾运输车(5吨以上)按5000人1辆配备,农村保洁员按农村人口4‰的标准配备,公路每3公里配备1名保洁员,河道每5公里配备1名保洁员,满足了垃圾日产日清的要求。二是乡镇(街道)政府 (办事处)负责农村柴草、粪堆及建筑垃圾清理,监督管理本行政辖区内环境卫生工作。三是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环卫保洁村(居)规民约,监督本村环境卫生质量。四是环卫作业企业负责垃圾收集、运输及街巷、道路、河道等保洁。五是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制定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监督指导,市公路、水利等部门负责市管公路、河道等卫生保洁工作。
  二、强化监督管理,规范质量标准,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高效运转
  在实行市场化运作、明确各部门单位责任的同时,我们认真研究工作措施,加强统筹监管,有效地解决了单位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垃圾中转站等资源得不到充分使用,以及环卫作业人员将垃圾就地填埋、露天焚烧和垃圾"搬家"等问题,确保了环卫保洁工作的高效有序规范运转。一是政府监管层级化。由市委农工办、市文明办、市城市管理局联合负责对各县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督导考核,县区负责对辖区内乡镇(街道)的监管,乡镇(街道)负责对村(社区)的监管,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层层传导工作压力,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层级监管常态化。市城市管理局每月调取各县区垃圾处理厂垃圾入场量,通报垃圾收集情况;每季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县区所有乡镇(街道)1/4的村(社区)暗访一次,对所有乡镇(街道)的暗访成绩排名进行全市通报,并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公示;每半年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入户访谈、电话调查,对各县区的群众满意度进行通报。各县区每月对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排名公示。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暗访检查常态化,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赴村庄街头巷尾、村庄坑塘、排水沟渠等整治重点区域,树立了良好的工作导向。三是常态监管标准化。制定了《农村环境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了保洁范围、频次、质量,规定了垃圾收集、清运时效、设施配备标准,规范了柴草堆放、农具存放、畜禽养殖场点建设,统一了农村保洁员服装标示、作业工具、作业规范、作业时间和质量标准。依照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县区环卫主管部门会同乡镇(街道)定期对环卫作业单位进行检查、考核、奖惩,按考核成绩兑付作业经费,调动了作业单位的积极性。
  三、强化工作保障,严格督查考核,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
  为着力解决环卫工作人员力量薄弱、运行经费不足等问题,我们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加大工作措施,为实现农村环境"长期保洁、永远干净"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全市乡村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强化日常工作力量,由市委农工办、文明办、城管局牵头,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5个督导组,分别联系督导5个县区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县乡两级财政按照辖区人口人均120元的标准将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列支1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村保洁员的工资。全市农村环卫工作年运行经费达到1.2亿元,农村保洁员月均工资达到1000元以上,全部由各级财政承担。三是强化机制保障。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全市乡村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全市综合考核,考核成绩作为文明县区、文明村镇和人居环境奖评选推荐的前置条件。同时,坚持一手抓城乡环卫一体化,一手抓人文素质培养,实现了以"环境影响人、以人的素质提升改造环境"的"双提升、双促进"。
  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市好的经验做法,常抓不懈,真抓实干,深入开展乡村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努力把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多点协同发力 科学长效管理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步入新常态
  中共临沂市委  临沂市人民政府
  (2015年3月31日)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监督考核,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截至2014年底,基本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一、高点定位,实行"三级管理",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
  临沂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境内镇村布局分散,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难度很大。市委、市政府坚持高点定位,将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典型引领工程、农村环境千村整治提升工程、美丽村镇连片工程的基础项目和必查内容,作为生态临沂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实行市区环卫保洁一体化的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通知》,从理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制、配套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健全农村保洁队伍、深化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推行环卫保洁物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了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各县(区)和乡镇(街道)环卫主管部门全面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了工作职责,建立了县区统管、乡镇组织、村居实施的三级环卫管理运行机制。
  二、规划引领,突出"三位一体",夯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础
  组织编制了《临沂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2014-2020),对全市环卫设施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临沂市区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焚烧发电厂和生化处理场各1座,每个县建设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每个乡镇建设一座生活垃圾收集站,每个村按照15到20户配备1个生活垃圾桶,或每千人配备1个垃圾方箱,每一户配备一个小垃圾桶,全市基本实现了"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多点、一户一桶"。加大县域垃圾焚烧项目推进力度,沂水县焚烧发电厂年内竣工投产,莒南县和郯城县生活垃圾焚烧厂全面开工,兰陵县和沂南县垃圾焚烧项目洽谈取得重要进展,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临沂全市域垃圾焚烧化。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0座,生活垃圾设计处理能力达到5600吨/日,形成了填埋、焚烧、生化"三位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加强保障,坚持"三级投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一是市级财政以奖代补。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列入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北城新区垃圾中转站工程等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亿元。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列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抓好的四件实事,市财政投资3000万元,为乡镇购置专业垃圾转运车辆76辆,实现了从乡镇收集站到垃圾处理场的转运车辆全覆盖。同时安排专项资金2655万元,对按标准配齐垃圾桶、垃圾方箱等收集设施并一次性通过验收的村居,按照设施总价值的1/2进行奖补;对第二次通过验收的,按照设施总价值的1/3进行奖补。
  二是县区财政重点投入。各县区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经费列入预算,建立了常态化投入机制。各县区财政列出专项资金,加强生活垃圾收集站点建设,加大运输车辆投入力度,为每个村居配备三轮垃圾运输车,鼓励有条件的村镇优先选用压缩车或密闭收集车。2013年以来,各县区累计投入资金10.64亿元,建成垃圾收集转运站345座,配备各类机动车1067台、非机动车15611台,安装垃圾桶19.18万个。
  三是乡镇村居多元投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县、乡、村按一定比例分担城乡环卫一体化投入。充分利用上级对基层的奖补政策,过去两年499个贫困村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200万元。部分乡镇与保洁公司签订专营协议,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环卫保洁市场。根据村民意愿和保洁需要,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环卫保洁效果较好的乡镇、村居征收垃圾处理费,用于村居保洁和垃圾收运。2013年以来,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乡镇、村居投入累计达4.56亿元。
  四、齐头并进,落实"五个加强",凝聚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墙报、标语、展板、村居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法规,集中曝光各种不文明行为,引导广大村民转变传统观念,主动减少垃圾产生量,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营造了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细化宣传、城管、规划、住建等部门工作职责,提高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整合资金投入、项目扶持、优惠政策等各种资源,合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
  三是加强垃圾分类。积极探索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分渠道处理,通过村规民约、宣传教育,积极培养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引导村民把有价值的金属、纸品等物资卖给废品收购站场,将厨余等有机垃圾自行沤肥,将灰渣、建筑垃圾等用于铺路填坑,将电池等有毒垃圾集中回收,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和减量化。
  四是加强市场化运作。按照服务人口2-3‰的标准配备环卫保洁员,提高保洁标准,明确保洁责任,镇容村貌焕然一新。正在研究制定《环卫作业计价定额》,进一步提高环卫工人待遇,保障环卫作业质量,规范保洁市场秩序。积极培育农村环卫作业市场,力推市场化全托管模式,组织临沂环卫集团等具备环卫作业资质的企业参与农村环卫作业市场竞争,农村环卫作业水平明显提升。
  五是加强监督考核。市委、市政府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列入县区科学发展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在全市通报。从2014年起,我市每年开展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各县区每月开展一次群众满意度调查,市委农工办、市文明办、市城管局等部门联合新闻媒体定期开展暗访检查,对工作进展不力、问题比较突出的公开曝光、限期整改,对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有力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锐意进取,加压奋进,为建设生态乡村、美丽临沂作出更大努力。
  谢谢大家!

 


  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中共烟台市莱山区委 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政府
  (2015年3月31日)


  近年来,莱山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美丽山东和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部署,坚持"尊重自然、崇尚人文"的发展理念和"全域城市化、全域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先导,作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生态文明、产业支撑、富裕农民为体系的整体链条,起到了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拉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叠加效应。在2014年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居全省首位。
  一、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现城乡垃圾的一体化处理。莱山区从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出发,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专项运行经费,对农村垃圾进行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建立起了"城乡一体、市场运作、管干分离"的长效机制,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完备的硬件设施实现全域覆盖。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一处日运转能力300吨的大型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103个地埋式全封闭垃圾中转站,购置各类专业运输车辆30多台、垃圾桶10万多个,从北部城区向南部山区实现了环卫设施的全覆盖。全区每户配备1个垃圾桶,每村建设1处垃圾中转站,每天统一处理1次生活垃圾,使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网络真正延伸到了每村、每户。二是专业的环卫保洁实现城乡统筹。坚持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我们通过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将村居环境卫生全部委托物业公司保洁,真正实现了管干分离。在全区共选用小红帽、东海、中青等3家物业公司,按照每100户居民配备2名全日制保洁员的标准,形成了一支1300多人的专业保洁队伍,全区114个行政村除11个完成旧改的村居实行城市物业管理外,其余103个村居全部交由保洁公司接管,村居保洁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对辖区内的城乡公路、街巷、绿化带、公共场所等全部采取市场化保洁的模式,以专业化、市场化的环卫保洁提升整个城市的整洁靓丽形象。三是多方的共同参与实现全面监管。为避免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恶性循环,我们牢牢抓住监管这个"牛鼻子",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形成了成熟完善的"3+1"环卫监管机制,即由城管部门每月至少对所有村居环卫保洁情况普查一次,各街道园区每周至少对辖区内村居普查一次,各村居每天都要对本村保洁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区、街、村三级监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聘请专业的环卫监理公司,实现每村1家保洁公司、1名村居监督员、1名环卫监理员,对全区范围内的环卫保洁情况进行专业化监管,真正将各个环节的环卫工作落到了实处、管出了成效。
  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城乡环境的一体化治理。我们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环境的治理由垃圾处理一体化扩展到道路、供水、排污、绿化的一体化综合整治,实现全方位的环境彻底改变。一是加强路域、山体和水系生态绿化。按照"北部多彩化、南部大绿化"的原则,加大南部农村道路两侧和山体的绿化,整治路域环境70多公里,每年植树造林1万亩;每天累计20辆清扫车、15台洒水车、350多辆电动三轮车清扫队伍同时作业,对全区374万平方米的59条城乡主次干道全部采取机械化清扫,主次道路机械清扫率100%。对全区23条河流全部进行生态化治理,目前已完成辛安河、瀑拉河等15条河流整治,今年将全部完成所有中小河流的整治,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2013年和2014年我区分别安排5000万元、8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行奖补,充分发挥村域比较优势,突出农村特色,按照干净、大方、朴素的原则精心打造。目前,已建成了各具特色的6个示范村、1条总长40多公里的示范带和3个示范片。今年将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全面铺开、全面推进,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并向产业支撑转变,实现改善环境、富裕农民的双赢。积极探索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引进先进污水处理设施,做好污水处理和再利用,真正让农村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三、坚持环境治理和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实现以城乡文明引领与巩固提升环境建设成果。我们不断强化"环境的持续改变根本还要靠人的文明素质的改变"的意识,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明建设和文化塑造,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社会风气,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维护城乡环境建设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重视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连续多年举办了"文化艺术节"、"文明尚礼"、运动会和马拉松比赛,累计开展消夏文艺演出、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3000多场次,城乡居民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成立了137所"家长学校",举办各类家庭教育讲座500多场,10万多名家长走进课堂接受各方面素质教育,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二是全域推进乡村文明行动。新建"道德讲堂"30多处,基本实现区级以上文明先进全覆盖;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116处,覆盖率达到98%、上榜人数超过人口总数的70%。实现"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建设全覆盖,组织开展活动300多场次。建成20多条高标准"文明一条街",评选出"美丽家庭"1326户。我们通过潜移默化的文明建设,使城乡居民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环境改善的小事做起,达到了环卫建设从"物"的一体化到"人"的一体化的转变,从根本上构建起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大格局。

 


   创新模式  健全机制
  努力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中共冠县县委  冠县人民政府
  (2015年3月31日)


  冠县位于冀鲁豫三省边界地区,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81万。去年以来,冠县认真贯彻省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部署,立足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多等县情实际,通过创新模式、健全机制,走出了一条"管理一竿到底、操作简单快捷、垃圾总量减少、资源再生利用、规范长效运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路子,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乡村文明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积极探索实践,创新"三项模式"
  本着"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好操作"原则,在三个方面对城乡环卫一体化运作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
  一是合理布局,按需设站。各乡镇(街道)所辖村庄数量不等,最少的21个,最多的84个;人口数量不等,最少的2万多人,最多的8万多人。为此,本着合理布局、按需设站、方便运行、节约成本原则,打破乡镇(街道)地域界限,改变"一镇一站"作业模式,按每处转运站服务7万人左右的标准,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了10处垃圾分拣转运站,共节约建设用地80亩、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每年的运营成本节约200余万元。
  二是市场运作,一竿到底。改变乡镇(街道)各自为战的旧模式,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冠县政和垃圾处置服务中心",全面负责垃圾分拣站建设与管理、村庄环卫日常保洁、垃圾收集分拣转运等工作,建立起"一竿子插到底"的作业模式,统一标准,减少环节,彻底解决了管理松散、标准不一、相互推诿和"垃圾搬家"等问题。
  三是机械分拣,资源利用。创新垃圾处理模式,增加分拣环节,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我们研发分拣设备,在分拣站对垃圾进行分拣,分拣出来的塑料袋、破衣物、菜叶树叶等可燃垃圾运走焚烧发电,渣土进行卫生填埋,腐殖质用来高温沤制堆肥,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据统计,全县10处分拣站日收集垃圾500吨左右,普通压缩转运每吨运输及处理费用79元,每天3.95万元,全年1400余万元;经过机械分拣,垃圾60%就地处理,40%焚烧发电,运输及处理费用降低50%,每年可节约资金700余万元,40%的垃圾还创造了新价值。
  二、严把关键环节,实现"三个覆盖"
  突出清除存量垃圾、配齐环卫设施、健全作业队伍三个关键环节,细化工作标准,严格工作责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
  一是环境整治全覆盖。为彻底根除镇村积存垃圾,从2014年9月起,全县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整治工作中,严格落实责任,实行"网格化"运作,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街道;县督导组每天实地督导、通报进度。整治结束后,经验收合格的,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范围,不合格的限期进行整改,合格后再纳入保洁范围。通过集中整治,村头巷尾、坑塘沟渠、路域河道的积存垃圾得到彻底清除,村容村貌显著改观。
  二是环卫设施全覆盖。每处垃圾分拣转运站配备1套分拣设备、1台装载机、1辆转运车、7辆收集车,村庄每100户配1辆保洁三轮车、每10-15户设置1个垃圾桶,全县共配备垃圾分拣设备10套、装载机10台、转运车10辆、收集车70辆、保洁三轮车2200辆、垃圾桶1.8万个。垃圾分拣设备和装载机、垃圾收集车分别由本县企业双力车辆、犀牛重工研发生产。犀牛重工垃圾收集车项目已与北京福田汽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力垃圾分拣设备已申请专利,部分县市前来洽谈采购事宜。
  三是作业队伍全覆盖。全面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业及管理队伍,每处垃圾分拣转运站配作业及管理人员6名,设环卫监督员7名,对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分拣作业等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按村庄人口2-3‰的标准配齐保洁员,人口少的村庄至少配1名,全县共配保洁员2200名,负责村庄街道日常保洁和垃圾收集。对作业及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学习掌握环卫保洁标准和操作规范。
  三、确保长效运行,健全"四项机制"
  为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长效运行,重点建立完善了"四项机制"。
  一是建立资金统筹机制。采取"建设资金财政统筹、运营经费三级共担"的办法,分拣转运站建设、环卫设施设备采购所需资金3000万元由县财政承担;运营经费按每户每年150元统筹,按3:3:4的比例由县、乡、村三级分别承担。县财政承担的资金每年分两次拨付政和垃圾处置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负责本辖区农户垃圾处理费的收缴,每年上交农村生产性费用时一并上交本级及村庄应承担的垃圾处理费。经费三级共担,既保证了环卫一体化工作正常运营,也增强了广大群众减少垃圾产生、维护环卫整洁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二是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县督导组对各乡镇(街道)所辖村庄的垃圾清运、日常保洁等进行不定期抽查,现场打分,全县通报,作为年终考核依据。从转业士官中安排20名人员,成立环卫执法大队,将县域划分为4个片区,进行常态化巡查监督。同时,建立数字化监控平台,对作业过程和保洁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杜绝作业队伍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等行为。
  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定出台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将其纳入全县千分制目标考核,强化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各乡镇(街道)与管理人员、村庄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政和垃圾处置服务中心与保洁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奖惩,根据日常考核和村庄反映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聘用。通过严格实行考核奖惩,确保各个层面都能履职尽责、各个环节规范高效运行。
  四是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摒弃垃圾乱扔、污水乱倒等不文明行为。电视、报纸开设"城乡环卫一体化"专栏,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现象;广播电台录播《倡议书》,定时播出;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及时发布信息和倡议。乡镇(街道)召开动员大会,出动宣传车,印发环卫一体化年历和"明白纸",村庄开通广播,粉刷宣传墙,极大提高了全民的环卫意识。
  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我县城乡垃圾"集中收集、集中转运、减量化、资源化"的收、转、拣、处体系基本形成,镇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满意率普遍提高。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但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和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措施,完善机制,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长效运行,不断巩固和提升乡村文明行动成果。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
山东旅游景点娱乐场所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
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日前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旅游景点和山东省新闻
山东:排污企业有了“环境健康体检报告”
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智慧监管系统日前上线试运行。山东省新闻
山东集中一个月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
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今天(4月11日)发布《关于开展山东省新闻
人民日报点赞青岛平度市:一粒小种子,串起大产业
山东是农业大省,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使命在肩。山东省新闻
山东:电动汽车增势猛 充电设施要“跟上”
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普及的基础和保障,山东省新闻
青岛“河口项目”推动信息共享,全国11个海洋保护区加强“连通性”
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山东省新闻
京台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
4月6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京台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项目全长53.山东省新闻
第五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将于4月中旬启动 策划设计8大主题活动
记者今日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山东省新闻
山东16市已落实文化和旅游惠民财政资金近1.5亿元
记者今日从山东省文旅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五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将于4月中旬启动,目前各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进展良好,16市已落实文化和旅游惠民财政资金近1.山东省新闻
第二轮第一批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全面启动
记者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近日,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