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打造醒目“红色文化”名片

23.06.2016  12:15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连续七次荣膺全省双拥模范城——乳山市作为革命老区、胶东抗战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成为一张醒目的“名片”。

  新形势下,乳山市通过加大红色遗址保护修缮力度,打造红色精品工程,放大红色资源优势,让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群众血脉,成为社会发展“内驱力”。

  不惜重金留存“红色记忆”

  胶东育儿所是乳山重要的红色资源之一,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斗争岁月里,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曾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为了留住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乳山相关部门编写了《关于胶东育儿所的历史材料》,举办了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研究乳娘精神等红色文化。今年5月,乳山利用胶东育儿所原址民房,修缮了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通过文物、照片、影像、复原展室等多种形式,展现胶东育儿所历史,让党员干部群众重新了解乳娘感人事迹、感受乳娘精神。

  在留存“红色记忆”上,乳山从不吝惜投入。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带,乳山不搞商业开发,建设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德英文学馆,占地1500余平方米,馆内陈列和收藏的冯德英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图片、作品以及胶东抗战史料、文物多达2000余件。自2013年8月以来,乳山市先后投资5000万元对以“马石山十勇士”为主题的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修缮改陈,整个布展面积由原来的330余平方米增加到2900余平方米。改陈后,布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翔实,立足乳山,外延胶东,成为承载胶东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红色精神”滋养城市内涵

  “每年的吕剧《乳娘》巡演我都会看,乳娘玉英舍弃亲生骨肉、收养革命后代的大爱精神着实让人感动,看着身边的故事改编的节目,更有教育意义。”乳山市民于海说,他非常期待由乳娘事迹改编的电影,将来会带着全家人一起看。

  为了避免红色历史在史料上、展馆内“沉睡”,近年来,乳山通过创作影视文学作品、组织红色书画联展、图片展、红色主题歌曲征集、红歌比赛等多种形式,让红色文化走进群众生活中,在交流互动中传承发扬。

  吕剧《乳娘》就是乳山倾力打造的红色文化精品之一。乳山请来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担任艺术顾问,并盛邀其弟子史萍担纲主演。经过专家名角精心打磨剧本唱词,大型原创红色题材吕剧《乳娘》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先后荣获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和泰山文艺奖,被评为山东省京剧和地方戏十大重点保护剧目。

  去年,乳山对《乳娘》剧目进行改造提升,修改完善剧目情节、唱段、对白,革新创作唱腔、音乐,重现设计改造、编程舞美和灯光效果。历经三次改造提升的《乳娘》,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院团选送节目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今年乳山举行了电影《生死相依》(暂定名)启动仪式,胶东育儿所感人事迹将搬上荧屏,让更多人了解乳娘精神,传承乳娘精神。

  吕剧《乳娘》引发了联动效应,乳山先后创作了大型专题片《红色的爱之革命摇篮》,拍摄了电影《马石山十勇士》等文艺精品工程,每年“七一”“八一”国庆节等期间组织红色书画展、专题讲座,通过各种形式传承,让红色文化入心入脑。

  红色精神的传承,凝练了区域精神品格,促动了干部作风转变,坚定了服务群众的意识。乳山组织开展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红色关爱”志愿服务、学乳娘当先锋、重温乳娘精神等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激发了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端午节期间,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迎来了近千人参观。“有组团来的,有开私家车来的,虽然要通过盘山公路进山,但阻挡不了红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威海马石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处副主任耿德恒说。

  “上午去马石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下午游览垛山,采摘樱桃、桑葚,欣赏生态美景,一天下来很充实。”游客李志新说,红色革命旅游很有教育意义,他特意带孩子来看看当年抗日英雄们奋战的地方。

  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乳山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从过去的主打“观光休闲游”过渡到“红色文化精品游”,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乳山已经规划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马石山红色旅游风景区,修缮了“胶东育儿所”“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等革命遗址,还将陆续复原“胶东八路军兵工厂”“胶东特委”等遗址。

  在突出红色旅游社会功能的同时,乳山打造全域红色旅游,推动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红色文化内涵发掘与产业培植并举。在摸清文化资源底数的基础上,乳山邀请专业设计团队,以红色文化为主导,整合乡村游、民俗游、休闲度假游等资源,增强红色旅游中“可玩”“可参与”,形成综合性旅游产业链,打造红色体验及休闲度假一站式旅游目的地,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借助“红色之旅”的拉动作用,截至目前,今年乳山接待游客数量比往年增长了8%,旅游总收入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