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经济形势分析预判:有寒意 无感冒

27.06.2016  09:28

进入二季度,我国经济遭受一波“倒春寒”来袭,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市场冷却降温,预期分歧加大,主要运行指标小幅下滑,经济在底部区间徘徊。

一、寒气里外夹逼,实体经济微感冷颤

外部环境再掀风波,助推国内市场和预期变化,供给需求双侧均出现回落,风险隐忧不容忽视。

低迷的外部环境踌躇反复。一是受前期美国加息预期影响,美元走势总体趋强。4月初至5月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近2%,我国资本外流规模约400亿美元,较一季度略有扩大。二是欧、日经济疲弱复苏,通缩阴影浮现。一季度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同比增长1.5%和0.4%,与上年全年持平,两大经济体的CPI涨幅均连续2个月下降。三是新兴经济体艰难缓行,分化加剧。一季度,巴西经济增长2.7%,较去年同期放缓2.1个百分点,连续7个季度回落;俄罗斯仍处于萎缩状态,GDP负增长1.4%;南非尚未摆脱低增长的困扰;印度经济增长较为稳健,但仍受金融市场震荡、资本流入减少等因素影响较大。四是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5月发布的中国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为-0.16,其中钢铁跌幅居首,下降14.5%,橡塑次之跌幅为-5.4%,反映市场需求收缩。

国内经济条件再度趋紧。一是资金环境有所绷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放慢,5月份M2增速11.8%,是自去年以来最低值;新增社会融资仅6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同时,债市信用风险令企业发债环境恶化,市场谨慎情绪明显上扬,企业债券融资负增长。二是财政预算资金支出减速。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3.6%,较一季度放慢1.8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支出自去年以来一直呈下降态势。同时,一些地方财政资金的拨付进度也有所减慢。三是收入增长放缓。一方面,受股票市场波动、就业质量下降等影响,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仅6.5%,2013年以来首次低于GDP增速。其中,22个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慢于GDP,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4个。另一方面,受基数效应、工业销售放缓、投资收益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2%,较3月大幅回落6.9个百分点。四是股市、楼市有所降温。4-5月,上证综指累计跌幅约5%,成交量较一季度萎缩约1/3。5月房价涨势趋缓,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减少,涨幅有所收窄。据统计,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比4月减少5个和2个;涨幅比4月收窄的城市分别增加15个和5个。同时,商品房土地购置面积出现明显下降。

实体经济仍存四大隐忧。一是出口可能加剧下滑。5月份,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回升幅度明显放慢,预示全球贸易景气度仍不高。同时,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和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均较上月有所回落,服务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仍处收缩区间,表明下一步我国出口再度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二是投资内生动力不足。受市场前景预期不明、体制机制障碍等因素影响,社会投资信心降至冰点,继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腰斩后,前5个月进一步下滑至3.9%,反映民间投资意愿仍在持续走弱。5月当月制造业投资增速仅为1.3%,创历史新低,也反映市场自主投资明显乏力。三是去杠杆可能产生负向冲击。在降低企业杠杆率过程中,如果刚性兑付不能有效打破,清理僵尸企业不能有效突破,“债转股”面临的制度障碍不能顺利解决,“投贷联动”试点不能取得积极进展和扩围,那么杠杆率的分子就不容易做小,甚至还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短期经济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四是失业显性化风险趋升。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如东北地区等一些资源衰减严重的地区面临较大的去产能压力,下岗分流员工增加;一些新兴产业效益下降导致直接减员或变相裁员情况增多。此外,就业转岗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总体健康运行,新动能显勃勃生机

新经济、新产业持续扩张。5月,财智BBD中国新经济指数(NEI)为30.1,略高于一季度,明显高于去年下半年,显示新经济在总体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保持升势。新产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持续提高。1-5月,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分别是12.1%和32.5%,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8个和1.3个百分点。

新主体、新动能活力四溢。4月和5月,全国新增市场主体将近100万家,每天新增约1.6万家,较一季度大幅提高近60%,掀起一个创业小高潮,也对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新动能加快积聚,消费和投资升级趋势更加明显。1-5月,网上零售、中西药品和体育娱乐用品的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7.7%、12.9%和14.4%;高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分别比全部投资增速高4个和5.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比达57.4%,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新产品、新服务方兴未艾。高端产品增长强劲,5月份,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集成电路等增长继续保持10%以上,新能源汽车和SUV汽车销量增速更是高达93%和26%。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服务加快向传统领域渗透,网络约车、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服务加快涌现,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电影票房保持快速发展,服务经济对GDP的贡献进一步提升。

三、后程平稳为主,无需过度悲观

上行动力和下行压力僵持对峙,二季度经济仍承下行压力,经济胶着运行中也呈现了大量积极因素,在政策效应的推动下,经济将稳定在合理区间内。

先行指标企稳回升。一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三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其中,5月企业生产指数和采购量指数微升,反映企业生产和采购活动有所加快。二是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在53%以上,继续处于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将保持稳定。三是用电量回升。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2.1%,同比回升0.5个百分点,比4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四是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显示4月份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1,比上月提高1个百分点;消费者对当前形势的满意指数为95.5,比上月提高0.6个点。

内需支撑依然有力。从投资看,新开工项目快速增长,到位资金有所加快,预示投资资金瓶颈约束有所缓解,为下一阶段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1-5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高达32.2%,投资到位资金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从消费看,基本生活类商品稳定增长,升级类、居住相关消费增长较快,相关消费热点也在加速扩散,预示着下一阶段消费仍将平稳上行。

工业去库存取得进展。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2%,为近年来首次负增长,表明企业库存压力有所减轻。同时,钢铁等行业也随着产品价格回升,出现一定程度的复产,有利于企业释放产能和增加生产,从被动补库转向主动补库。

价格水平总体趋稳。当前形成的“CPI微胀、PPI弱缩”并存的局面仍将持续。潜在的新涨价因素总体较小,CPI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PPI的反弹力度也相对有限, 这为宏观政策操作提供了良好环境,也有利于政策发挥效应。

综合判断,预计二季度GDP增长6.6%左右,较一季度略有下滑;CPI涨幅2.1%左右,与一季度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