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学之精神、人文之情怀

18.10.2015  21:42
2015年两会期间,“互联网+”被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代表着这一概念的官方确定。所以,人们习惯于将2015年称之为中国互联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元年。

  “行稳致远在担当”(101) 

  “互联网+”——科学之精神、人文之情怀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丁琪 

  2015年两会期间,“互联网+”被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代表着这一概念的官方确定。所以,人们习惯于将2015年称之为中国互联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元年。 

  “互联网+”对于我们这个社会而言,具备划时代的意义。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和行业早已达成共识,并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不断进行着各种新的尝试。将“互联网+”这一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融入到形形色色的传统行业,并产生化学裂变式的化合反应,互联网观的格局境界至关重要。 

  就像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互联网观这一智慧引擎,决定着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角度、广度和深度。在海尔集团的《问题警示录》中,是这样表述“问题”的:终端的问题就是领导的问题。这一表述,虽然是从管理学层面出发,但借此厘清互联网观对行业互融的杠杆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也就是说,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做加法,在连接点与面、大与小、个体与整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基于何种认知、实现什么样的梦想。这就好比最初时的出发,方向和前提决定了结果。 

  其实,互联网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被贴上了高科技标签。对“互联网+”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方式、技能、模式、方法之上,凡事一旦停留在“”的层面,正如只有模仿而无创新的艺术匠人,原创力的匮乏使其永远成不了大师。 

  纵观史上,每一项新技能的开发利用,技术性的创新驱动仅仅是第一步。要想助力全社会动力性提升,以科技进步反哺思想认知、以干事创业反哺公序良俗、以经济基础反哺上层建筑,是发力所在。我们在强调“互联网+”科学之精神的同时,切莫忽略了它的人文之情怀。 

  秉承“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一概念,海尔在“互联网+”的实践中,做了一篇“互联网乘”的文章。依托长期以来打造的软硬实力,以互联网思维方式,产业孵鸡卖蛋,催生化学裂变,所打造的共创共赢平台,很好诠释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智慧。海尔的“小微”公司,就是互联网思维观念催生的产物。传统的海尔品牌、平台正如助力“小微”企业腾飞的“孵化航母”,让每一个经过理念和经验“孵化”的“小微”企业都找到个人的位置。这就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互联网时代的生意经。互联网观前提下的海尔,将由一个传统家电制造商演变成互联网平台公司。从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到贴着海尔标签的跨界融合,彻底打破原有模式框架,“互联网+”的化合效应得以彰显。海尔共创共赢平台的打造,既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又关照“跨界融合”的原生动力。这一步,体现出一个国际大品牌以人为本、以胸怀和境界作为前提的互联网观。 

  海尔经验告诉我们,如何理解、认知“互联网+”,持何种互联网观,是影响未来行业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主要素。毕竟,互联网催生的经济社会裂变式重生、生活层面颠覆式改变、思想认知的跳跃式再生、发展进步的跨越式提升,是前所未有的。认清了这些,也就搞懂了“互联网+”为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