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7旬农民储藏室里写出80万字《五字经》

12.11.2015  12:27

   中国山东网11月12日讯 (记者 姜瑞丽 通讯员 闫盛霆 郗文娇)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储藏室,门窄无窗,夏无空调冬无暖,这就是孙福涛老人的“书房”。初冬时节,屋内的温度已冻得人打哆嗦。可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孙福涛老人夜以继日捧出了一部10万句、80万字的《五字经》。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部为五言句,三部同韵,一韵到底,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长、最富含哲理的诗歌经典著作,被中国作家协会张富英称之为“当代德经”。

  很难想象,这样的鸿篇巨制出自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之手。他就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翟家崖村70岁的孙福涛。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五字经》的成书与孙福涛老人坎坷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借彼金砖 建己大厦

  出生于1946年的孙福涛老人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1964年,他从淄博第十四中初中毕业,那时的他品学兼优,写得一手好字,在村里学历最高。但由于家庭贫困、兄弟姊妹众多,他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学校,回乡务农。期间,他当过民办教师、在村里任过职,无奈数次与提干的机会失之交臂。心酸难过之余,孙福涛调整心态,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更坚定了对文化的追求之心。

  在地里干农活、在开会学习的间隙、在苦闷的时候,他坚持写作哲理短诗,记录所感所想。不曾想到,这成了孙福涛写出巨著的起点。50年间,孙福涛做的笔记、摘录有十几麻袋之多,一张碎纸片也可以变成他的记录本,随时记录、集中整理,为写书提供了素材宝库。条件艰苦,没有老师指点,他就四处打听,自费参加山东师范大学自修大学汉语言专业函授、人民文学创作函授、鲁迅文学院创作函授等,如饥似渴地品读学习资料,系统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各种辞典、书籍中发表作品数百篇(首),其中,《在农民的风景里》在《文艺报》笔会中荣获三等奖。

  涓涓细流汇聚,总要找到倾泻而下的出口。2006年,在近半个世纪的积累下,老人开始着手创作《五字经》。“借鉴前人圣贤的智慧,结合自己的感悟,用充满哲理的五言句涵盖人生百态,弘扬道德文化,可以说是借别人的金砖来建自己的大厦。”孙福涛说。

  于无光处 闪耀光芒

  “这是一部不见灯光的作品。”孙福涛说。原来,老人家中住房条件有限,7口人同住在百余平米的楼房中,为不影响老伴儿看孙子,老人在沙发上睡了十几年。自开始写书以来,每到凌晨一点至三点,他经常夜梦产生灵感,精神兴奋,难以入眠。为了不因频繁开灯影响家人休息,他在无光下摸索着找到枕边纸笔,然后在黑暗中凭感觉在纸上写写画画,力求抓住一瞬即逝的灵感之光。串行、重行是避免不了的,白天有空的时候他再从重叠难辨的潦草字迹一点点整理,直至截稿。其创作的激情、追求之坚定让人折服。

  十年来,除了晚上写稿,老人中午从来不休息,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的念头一直在催促着他,他把宝贵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五字经》的创作上,反而从不觉得苦和累。80万字的书稿中,单注解就有7346条、30万字,注释亦做正文读。孙福涛不会使用电脑,一字一句全靠手写,很难想象,文中涉及所有古今中外之智慧精华,老人是怎样一点点给出注解,竟为后人研究中国文化史、国学传统文化、世界文化提供如此翔实的资料。2013年,《哲理五字经》(《五字经》的上卷)荣获第八届淄博文学艺术奖提名奖,收获广泛赞誉。

  当代德经 泽被后世

  “德行对身心,惩恶对扬善”“修善对修福,阴功对心田”“厚德对载福,忠孝对传远”……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在这里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仿佛是孙老先生在耳边谆谆教诲。

  “现代社会,价值观逐渐多元化,人们都在忙忙碌碌追求物质财富,荒废了精神世界,我要用我的专长涤清人们思想里的杂质。”孙福涛说。《五字经》以诗施教,堪称打响了人类思想灵魂保卫战,给人以心灵上的启迪。上卷解读《孝经》《道德经》《三字经》等各种经典;中卷以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文化为主,并与现当代文化相融合,经劝世人、教化人间;下卷涵盖国金中外文化,堪称古今中外文化集大成者。

  如今,老人的家里四世同堂,七口之家中91岁的老母亲、刚刚一岁的小孙女,共处一室,其乐融融。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晚辈们孝敬老人、勤俭持家。老人身无长物,却给儿孙留下了一座丰盈的精神宝库。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