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管齐下 破解疫苗信任危机

29.09.2015  17:14

  近日,有关河南周口市沈丘等地300多名幼儿接种过期疫苗导致2人死亡3人重病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9月18日,沈丘县卫生局和沈丘县疾控中心首度发布官方调查报告,否认疫苗过期及涉事幼儿伤亡与注射疫苗有关,认定相关媒体报道失实。然而,民众的质疑却甚嚣尘上。

  疫苗在流行病预防方面举足轻重。统计显示,中国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接种疫苗,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减少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

  然而疫苗接种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例如,按国家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计算,全中国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350起。就普通的人口大省而言,跟疫苗接种有时间关联的儿童致伤致残事件每年都有几十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表示,“全世界用疫苗都有万分之零点几的发生异常的可能性”。

  国家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认为,“疫苗事件增多,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种数量和接种剂次的增加”。这也就意味着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概率越大。各种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偶合症极易造成公众的误解。

  面对层出不穷的疫苗事件,为避免长此以往可能会引发的信任危机,政府相关部门须在疫苗的生产、流通、使用、补偿和科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生产监管方面政府责无旁贷。例如英国要求包括疫苗在内的生物产品,每一批次在上市前都要进行质量和有效性检测,只有通过该检测才能获批入市。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疫苗质量信息通报,发现问题疫苗及时召回。严格的生产监管也可以阻止一些人为获得丰厚利润铤而走险违规生产。

  在疫苗流通环节,发挥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疫苗供应主渠道的同时,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打破垄断,降低疫苗价格。这样既可以避免疫苗无序的流通,防止形成极度封闭的市场,又可以减轻群众负担。

  对于疫苗的使用,选择接种单位时要实行严苛的准入标准,同时加强卫生防疫人员的资质审查,积极引进预防专业人,确保疫苗管理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让大众放心。防止像沈丘县这种预防接种证登记的疫苗批号与实际接种疫苗不符的闹剧发生。

  接种后一旦出现问题,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参照补偿机制进行补偿。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不断加大资金补偿和投入,抹去接种者的心理阴影。

  另外,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任离不开科普知识的大力宣传。卫生部门须多宣传一些我国开展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工作所取得的瞩目成果,让大众认识到疫苗为人类社会健康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而自觉接受疫苗接种。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