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或本月底公布

04.02.2015  15:01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京津冀发展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已完成,已经相关部门审批,并下发至地方,或于本月底正式发布。
  报道称,《规划》将明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区域定位,并将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一步明晰。此外,生态环境保护、交通一体化建设方面将有较大突破。
  有两会代表委员表示,《规划》内容“非常使人振奋。”
  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解读,按照《规划》,北京市的重点工作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因此,北京市2014年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再次指出,要进一步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逐一列出清单,拿出具体方案,尽快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明确指出加快疏解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大红门地区批发市场、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对其他区域性批发市场逐步制定调整疏解计划。积极推动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向外转移和疏解,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
  天津方面,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是历史性机遇,在产业对接上深化与北京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科技城,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并在2014年则设立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实施京津合作示范区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确定了滨海新区及有关区县产业承接平台。
  河北梳理出64项重点工作,确定40个承接合作平台,签署并实施京冀“6+1”、津冀“4+1”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完成了北京凌云化工整体搬迁邯郸,北汽集团黄骅整车项目建成投产,与北京共建曹妃甸现代产业实验区,与天津共建涉县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与此同时提出,促进设立京津冀开发银行,重点支持回报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及其他重大项目。
  附国泰君安研报:《京津冀:打造第三大增长极和城市群
  任泽平(分析师)、韦志超(研究助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造第三大增长极和城市群。京津冀有望改变过去北京一家独大的格局,打造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大增长极和城市群。重点在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区域功能定位、产业重新布局、城市群建设、北京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业一体化、环保一体化、北京二机场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波的新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启动从顶层设计到推进实施的第二波,结合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的7点要求和1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上张高丽副总理强调的“加快推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预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二波将在以下几大领域率先突破:(1)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顶层设计方案;(2)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四大功能分区:西、北部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覆盖承德、张家口)、中部优化调整区(覆盖北京、天津、廊坊、唐山)、南部制造业与耕作业区(覆盖石家庄、保定、沧州)、东部滨海临港产业发展区(覆盖唐山、秦皇岛、天津、沧州)。“两核三轴一带三重点”:“两核”指京津双核, “三轴”指京津塘主轴、京-保-石拓展轴、京-唐-秦拓展轴, “一带”指沿海经济带,三个重点开发地区包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3)交通一体化先行;(4)产业转移给河北带来跨越式发展新机遇;(5)环保一体化。
  受益区域和产业:城市受益次序是: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天津、石家庄。产业受益依次是:房地产、交运、基建、建材、环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