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昔日“酱油湖” 如今好风光

28.03.2016  09:52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电影《铁道游击队》主题歌,脍炙人口。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合称“南四湖”,像一串蓝色明珠,镶嵌在鲁西南。

  作为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承接了苏鲁豫皖4省32个县53条河流的汇水,被称为南水北调东线的“大水缸”。其水质好坏,直接关系着南水北调调水的成败。这个昔日污染严重的“酱油湖”,从2003年起,水质12年持续改善,从劣五类跃升到三类水,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

  南四湖水质改善,是怎么做到的?

  “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实现了

  形成大环保格局,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标准

  过去,污水横流,腥臊恶臭,被当地人称为“龙须沟”;现在,河水清清,水草丰茂,成了市民休闲垂钓好去处。这条河,是枣庄薛城区的小沙河。

  小沙河不长,只有16公里,却跨区出市,到济宁市微山县蒋集村注入微山湖。说起水质变化,蒋集村村民崔修宝最有发言权。

  “现在湖里什么鱼都有,渔民每天都能赚一两百元。”他说,这里有两个村子全部是渔民,人均年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

  在崔修宝记忆里,10多年前,由于污染,小沙河水质严重恶化,河口腥臭。湖里没了鱼,村民只能外出打工。

  有水皆污,鱼虾绝迹,每年排入湖中的各类废水超过10亿吨,这是2002年国家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时南四湖的污染状况。当时,湖区水质全部是劣五类,部分湖区化学需氧量浓度高达上千毫克/升。

  按照国家要求,南水北调调水干线必须达到三类水质,这就意味着需要削减80%以上污染负荷绝对量。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从2003年开始,山东向这个“不可能”发起了冲击。历时8年,分4个阶段,通过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标准,逐步实现了行业排放标准向流域性排放标准的过渡,取消了造纸等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靠环境标准倒逼企业,不但没有“整垮”企业,反而取得环保与经济双赢的成果。

  依托国家重点流域治污考核,山东将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市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部门联动,环保部门不再单打独斗,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大环保格局。这个大环保格局,是让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感到最欣慰的。

  济宁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市长共同担任组长,12位市级领导任副组长,县区党政一把手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10多年来,济宁市累计投入上百亿元,上马大批治污工程,防控并举确保安全。到2012年,济宁市计划内的119个项目全部按期建成,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济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刘云廷说。

  10多年治污,效果就在眼前。初春,微山湖边乍暖还寒,枯黄的芦苇丛中开始透出丝丝绿意,不时见到湖面上飞翔的水鸟。据统计,目前在南四湖栖息的鸟类有200种,数量达15万余只,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到78种,鱼类恢复到52种,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等再现南四湖。

  “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南水北调水质保护的硬任务,更是山东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张波说。

  “治、用、保”科学治污

  污水处理突出“”,中水回用突出“”,湿地净化突出“

  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出水口附近,有两座泵房。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座用于往外输出中水,每天将污水处理后的几万方中水输送到附近几座电厂;另一座是截蓄导用加压泵站,把电厂消化不了的污水,输送到附近的人工湿地,做进一步净化处理。

  污水处理突出一个“”,中水回用突出一个“”,湿地净化突出一个“”,这是山东流域治污的“治、用、保”模式。

  “”,就是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引导和督促排污单位达到常见鱼类能稳定生长的治污水平。张波介绍,除分阶段实施逐步加严的水流域标准外,山东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南四湖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厂90座,总处理能力达每天430万吨,全部达到一级A处理水平。

  枣庄华润纸业的排污口建在厂区墙外,这里设有生物指示池,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旁边设置了环保监督牌,电子显示屏实时公布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公司副总经理孙传经说:“排污口是按省里统一规定建设的,更便于接受社会监督。

  枣庄市环保局局长郝荣平介绍,近年来,枣庄挤出7.3亿元,新建、扩建和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11座,配套建设污水管网615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5%。污水处理倒逼排污企业提高标准,全市150家工业点源实施了污水深度处理工程。

  “”,就是因地制宜建设企业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减少废水排放。张波说,目前,南四湖流域共建成城市再生水利用工程53项,总规模达每天122万吨;调水沿线各市建成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21个,每年可消化再生水2.1亿立方米,直接受益农灌面积200多万亩。

  枣庄城区响着音乐的洒水车,用的是中水。邹城市污水处理厂把中水卖给邹县发电厂,每年盈利1000多万元。

  “”,就是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开展生态保护,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目前,南四湖流域已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23.9万亩,修复自然湿地22.6万亩,基本形成了“条条河流有湿地、片片湿地水清澈”的景象。

  “水浅的地方种芦苇、香蒲,水深的地方种苴草、虎尾藻,更深的地方可以种菱角、芡实等,充分发挥湿地的净化功能。”刘云廷介绍。

  下功夫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

  省环境监察机构独立调查,防止可能存在的地方保护

  “污染治理像压弹簧,开始的时候可能比较容易,越到后面难度越大。”张波说。

  南四湖治污,确实如此。

  为保湖水长清、调水安全,山东在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独立调查工作机制,就是管用的一招。

  以往,一些地方处理环境保护案件下不了手,即使处理了,群众对结果也常常不满意。

  对此,山东省环境监察机构以环保厅确定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自行安排调查路线,确定调研对象,自己解决食宿,独立开展调查。一般案件移交地方处理,重点案件由省环保厅挂牌督办。张波说,这样既尊重属地管理,又防止可能存在的地方保护。

  南四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南北狭长,最窄的地方5公里,最宽的地方25公里,行政权属复杂,容易产生监管薄弱环节。

  山东建立区域共治的联动执法机制,“轮流坐庄、定期会商;交互监察、联合执法;属地管理、信息共享;上级督办、务求实效”。这个思路得到沿湖多地认可,形成了湖区污染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局面。

  为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济宁市规划建设了6个化工园区,新上化工项目全部进园区集中管控。对不符合环评要求、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和验收。

  “智慧环保”成为环保监管的利器。济宁市157家单位安装水质自动监测设备279台(套),同时,在所有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县界出境断面和入湖口,设置多道安全防线。

  “超标即应急”,是工作机制;“快速溯源法”,是工作程序。一旦发现超标,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24小时内锁定污染源。

  全国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的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通过厂内应急事故池、园区污水处理厂、河道应急截污坝、人工湿地、在线监控“五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大大降低了环境风险。

  “新薛河湿地,相当于为园区设置了一道安全屏障。”园区监察中队队长支宗琦说,平时园区污水排入新薛河,湿地发挥的是“净化器”功能;一旦出现污染事故,湿地就成了“应急事故池”,污水立即被抽到特定地方,以免造成大面积污染。如今,沿湖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应急事故池”。

  网址链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326/c1001-2822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