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穹顶之下》看我国粮食生产

04.03.2015  23:36

2月28日,长达103分钟的公益作品《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将“雾霾”这个词,又拽到公众眼前。环境污染一跃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公众话题,适逢两会敏感时刻,寓意深刻。除了空气、水和土壤,“食”也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在这个经济发展速度与生态环境破坏速度“齐头并进”的穹顶之下,口粮安全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比起感官能感受到的污染,隐匿在 粮食 等食品中的污染更可怕。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某些重金属已经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并逐渐残噬人体健康。近两年不断有媒体报道,村民用自家生产的 粮食 喂鸡和猪,鸡不下蛋,猪不吃,所以自己也不敢吃,只能出售后到镇上买别的地方生产的 粮食 。镉米危机、癌症村等新名词和怪现象,就是 粮食 重金属污染爆发的一个个集中体现。

目前我国土地污染十分严重,有调查 数据 显示,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地已超过3亿亩,占了我国耕地的1/6。专家表示,镉等重金属污染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逆性,土壤一旦被污染,即便经过多年,对农作物的影响也可能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国土资源部曾公开表示, 全国 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 粮食 高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 粮食 可养活4000多万人。同样,如果这些 粮食 流入市场,后果将不堪设想。重金属污染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

除了土壤污染带来 “质”的威胁,耕地资源减少影响我国 粮食 “量”的安全。

曾有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耕地面积连年减少,1996年以来已经减少了670万公顷。而莱斯特·R·布朗几年前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对中国 粮食 危机进行论述。他说,造成中国 粮食 产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发展导致 粮食 种植面积减少,大约减少了16%左右。

致使种植面积减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东部地区严重缺水,农作物水利灌溉不足;另一方面是过去几十年来东西部地区的农田和土地沙化;还有一方面是农业用地被征用,作为居民住宅、工业用地或者汽车公路。除此之外,由于种粮收益大大低于务工收入,农村新生力量大量涌入城市,务农群体减少,导致现有耕地出现闲置。换句话来说,新时代的农村力量都去城市造“霾”了,没人产粮了。

环境因素威胁 粮食 安全, 粮食 生产同样反作用于环境。长期以来,我国过于强调保障 粮食 的当期供给和线性增长,虽然对保证 粮食 生产和供给有积极作用,却也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不小负面影响。

“保障 粮食 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内容。同时,文件要求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笔者认为要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方面要从法学角度思考 粮食 生产环境污染问题,从 粮食 生产节能减排、 粮食 生产资料安全使用管理、耕地质量保障、污染责任追究等诸多方面加以具体规制。另一方面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同时,切实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不管是环境安全还是 粮食 安全,都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守护环境和守卫 粮食 安全,同样的任重而道远。

 

(来源:中华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