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依托丰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六大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03.12.2015  22:06

  菏泽市以丰厚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以打造“一都四乡”文化品牌为核心,以建设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重点,以推进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抓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把菏泽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文化软实力优势,着力打造七大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一、着力打造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第二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继潍坊市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后全省第二个以市域为单位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加强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保护,菏泽市专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目前规划征求意见稿已完成。下一步将按照省有关要求和总体规划蓝本,一是依托各级非遗名录项目,着力打造鲁锦生产性保护区、传统体育(武术文化或侠义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美术(民间雕塑)生产性保护区、民俗文化保护区、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区、传统曲艺抢救性文化生态保护区、古建筑文化抢救性生态保护区、传统音乐抢救性生态保护区、民间文学抢救性生态保护区。二是依托并充分发挥传统节日以及仿山山会、梁王庙庙会、瓦堌庙庙会、东岳天齐庙会、马神庙会等传统节庆、庙会的作用,积极恢复原生态的民俗活动。三是依托市内国有和社会文化研究机构,并邀请市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和组织举办系列文化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积极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编辑出版相关科研丛书及学术著作,为加强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四是逐步健全完善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设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收藏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试点等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各类支撑平台。五是加强资源整合、研究、宣传、开发、利用力度,切实提升已有各类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内涵,进一步拓展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发展空间。

  二、着力打造省级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示范区。 作为著名的“戏曲之乡”,菏泽的戏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不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且专业剧团、地方戏剧种和传统剧目数量也居全省各市首位。马金凤、崔兰田等戏曲大师更是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后,市及各县区均组建了地方戏曲传承保护机构(同时加挂国有文艺院团的牌子)。目前,菏泽市共有国有文艺院团11个,其中,市级院团3个(山东梆子剧团、枣梆剧团、大弦子戏保护中心),县级院团8个。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演职员待遇保障、艺术精品创作激励和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引进等保障机制方面提出扶持政策,为增强院团发展活力和后劲,重振戏曲辉煌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下一步,菏泽市将依托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着力在打造省级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示范区上下功夫。一是在继承和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菏泽地方戏曲与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和现代科技的融合,不断加大策划、包装、宣传、营销力度,进一步提升打造“锦绣梨园”、“花城梨园风”和“菏泽市戏曲节”等三大特色戏曲品牌,使之成为菏泽文化形象的靓丽名片。二是以市县专业剧团为主体,以民营剧团为补充,在提高演出水平的基础上,探索推进“群众点、政府买、剧团演”的送戏下乡新模式,逐步实现“一年一村一场戏”,努力将送戏下乡打造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特色浓郁鲜明的惠民文化品牌。三是积极与省文化厅、省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戏曲学院等部门、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在戏曲评论、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不断提高菏泽地方戏曲科研理论水平,力争使菏泽成为我省地方戏曲研究基地。四是以市艺术学校为依托,由市财政出资,免费招收和培养戏曲专业学生,培养戏曲专业后备人才;组织国家级、省级戏曲非遗传承人,并邀请市外有关戏曲专家,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戏曲专业培训班,不断提高现有戏曲专业人才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组织市县艺术馆、文化馆专业人员深入农村社区,积极开展城乡戏迷群众文化辅导活动,大力培养基层戏曲骨干;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努力在青少年学生中培养戏曲人才。通过上述措施,努力使菏泽成为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基地。

  三、着力打造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传承区。 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推动革命传统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努力把菏泽打造成为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传承区。一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批重要红色遗址、遗迹公布为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乃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将曹县“红三村”等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等,申报历史文化村落。三是以现有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单县湖西公园和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鲁西南烈士陵园、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为基础,增设譬如邓小平、刘伯承、罗荣桓、万里、杨得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展厅和赵登禹、姜玉贞等抗日名将展厅以及黄河归故、湖西肃拖、南下支队等重点事件展厅,同时加大革命历史文物征集力度,提升革命文物展览水平,力争把菏泽打造成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文物的收集、保存、陈列中心和边区革命历史的参观学习、教育中心以及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中心。四是依托现有红色文化资源,以落实国务院《中原经济区规划》为契机,加强与安徽、江苏等省的协调,合力建设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

  四、着力打造牡丹文化生态保护区。 菏泽市将以曹州牡丹园为基地,以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为品牌,进一步打造提升牡丹文化生态保护区。一是打造牡丹文化产业园区。以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学会、国花研究会、菏泽学院园艺系等机构为龙头,积极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沟通协调,在牡丹摧花技术、牡丹园艺人才培训、牡丹新品种培养与产业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快不凋花牡丹、牡丹食品、牡丹油、牡丹酒、骨雕牡丹、牡丹茶、牡丹化妆品等研制生产,着力打造集牡丹文化产品生产、研发、加工、出口、销售、旅游、休闲等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区。二是继续打造提升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品牌。继续对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等牡丹观赏园进行提升改造;投资建设赵王河下游长廊景观带、炫乐城游乐园等旅游点,加大对牡丹传说等与牡丹有关的非遗项目内涵的挖掘、开发、利用力度,提升牡丹观赏水平,切实办好办精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使之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五、着力打造农民书画产业集散区。 按照抓亮点、抓特色、抓突破的原则,以巨野为重点打造区域,实施“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中国农民绘画之乡”这个国家级品牌,营造声势,扩大影响,尽快形成以县书画院为龙头,以巨野镇、独山镇等专业镇为基地,外接市场,内连千家万户的书画产业格局。一是努力构建巨野书画大市场,把巨野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书画艺术品生产销售基地。二是选准巨野农民绘画的定位。鼓励画家走进社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作品作为发展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抓创新,搞特色,求突破。三是加强高等画师、普通画师和青少年书画人才的培训,提高书画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拓展书画发展空间。进一步探索书画的卡式装裱、烙画、麦秆画等工艺,壮大书画产业的内涵,拉长书画产业链。

  六、着力打造武术文化保护传承区。 一是打造菏泽武术文化产业基地。加强武术与文化、体育的融合,加快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打响菏泽“武术之乡”品牌,重点培育宋江武校狗娃艺术团、东方武校舞狮队、曹州武校艺术团、弘达武校表演团、菏泽市太极拳协会表演队、巨野麒麟杂技团等院团。利用演武楼、牡丹体育场等设施,鼓励和扶持开办健身、健美、散打、跆拳道、乒乓球、篮球等体育培训,争取多举办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体育赛事。二是打造菏泽劳务保安输出基地。加强保安劳务输出。以菏泽学院体育系和多个大型武术学校为依托,建立大型保安输出基地,继续提升打造“天将保安”的劳务输出品牌,向全国各地输出更多的优秀保安人才,使之成为众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安全保卫的重要力量。三是打造菏泽武术影视拍摄基地、竞技体育人才输送基地。依托各级武术学校,加强与国内外影视公司和体育院校、专业体育队的合作,走出单纯习武的传统路子,为各影视单位输送武打演员,为各级拳击、散打、摔跤等体育团体输送竞技体育人才,努力将菏泽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武术影视拍摄基地和竞技体育人才输送基地。四是着力加强武术交流,使武术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依托演武楼等,积极举办拳击擂台赛、武术邀请赛等各类武术擂台赛,逐步使其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大范围,走向大比武、大交流、大演艺、大学习的轨道,扩大菏泽武术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