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助圆“中国梦”
不久前刚落幕的第十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优秀新创作剧目展演上,舞剧《齐风·甫田》、新编吕剧《银杏树下》等新创作亮相舞台,这些剧目取材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致力于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悲喜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成为这次展演的突出亮点之一。随后举办的全省群众新创戏剧、曲艺类节目汇演,同样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多创作好戏好节目,多送戏下乡多演出,群众喜闻乐见,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我省在繁荣艺术创作的同时,不断创新思路,打造新平台,构建新载体,努力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在前列,取得显著效果。
据了解,我省探索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推广、传承保护、对外交流工作体系,精心打造世界儒学大会、尼山论坛、尼山书院、乡村儒学、社区儒学、尼山书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等文化品牌,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图书馆+书院”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文化部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省图书馆尼山书院被国家图书馆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试点单位”。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优秀的成分,也有消极的内容,所以继承起来更需去粗取精、去芜存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是指传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积极成分。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是我省建设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之一,尼山书院举办的孔子公开课,正是着眼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今年已经举办了11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在这里登上讲坛。省尼山书院理事会秘书长、省图书馆副馆长李西宁介绍说,尼山书院孔子公开课,在课程设置、主讲人的邀请方面,都经过了精心研究,“我们邀请的都是一流的教授学者,他们在学术专业方面卓有建树,尤其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深刻洞见。”
在系列公开课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广辉作了题为《从“五帝三王”到孔子》的讲座,他介绍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与“五帝三王”时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分析了孔子的“王官之学”从“五帝三王”时期继承发展而来的脉络。他认为,孔子的思想学说有继承,也有创造,孔子所阐述讲求的许多理论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孔子做《春秋》,他就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一个平民的身份,敢于和那些大人物论辩,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现实进行批判。”姜广辉评论说,“孔子还敢于批判社会现实,揭露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就今天而言,这种勇气和担当依然具有很多积极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志民在《孔子与齐鲁文化》的学术报告,从齐鲁文化培育孔子、齐鲁文化孕育先秦儒学和孔子对齐鲁文化的重要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孔子与齐鲁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王志民认为,非齐鲁,无以生孔子,非齐鲁,无以成儒学,齐鲁文化亦成为中华民族一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家园。他认为,“只有齐鲁文化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丰厚的文化沃土,只有齐鲁文化在春秋时期这样一个礼乐的文化中心、丰足的文化创造条件以及齐国霸业所创造出的政治上的这种现实,才能够形成孔子儒学的思想体系,完成他对中国教育的伟大创新”。
为了最大化地发挥这些文化平台和文化载体的作用,我省建立起推动不同平台间互相联动的融合机制,从而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升。比如,“图书馆+书院”模式,如果仅仅停留在读书、听讲座的层次上,未免会有些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我省及时将其纳入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这样的一个融合,使“图书馆+书院”的建设速度、运行质量、社会效果都获得一个跨越式提升。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刘显世说:“全省公共图书馆建成尼山书院123个。我们同时推动尼山书院向社区、基层的延伸和融合,继续推动社区儒学、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全省建成儒学讲堂7400余个。这些场所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文化民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在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同时,提升公众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把对文化正能量的追求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内心欲求,从而生成一种推动文化创新不竭的内生力量。更可喜的是,这种力量已经唤醒了民间的文化自觉,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能感受到这种明显的变化。在城市,人人争当文化志愿者。在济宁市兖州区图书馆里,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这些文化志愿者们希望用自己的文化志愿服务,影响更多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乡间的文化活动更加活跃,村民不仅仅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变成了主动创造者、传播者。在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大湖社区,庄户剧团的团长姜克金正瞅准了这段农闲季节,准备大展身手。说是“团长”,其实他就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团长”这个名头是群众自发叫起来的。当然,他能编能导能演,这样称呼当之无愧。这家剧团2005年成立,规模不断壮大,核心成员从当初的20来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一年加起来演个二百来场没什么问题。我们的节目都是编群众身边的事来演,传播文化知识,宣传道德文明,又热闹,大家都愿意看。”